“书记张嘴,企业掏钱”,一句话把林大茂的官场翻车现场拍在桌面。
2022年秋天,建宁的文旅项目已经盖到一半,账上却空了。林大茂不找银行、不砍预算,直接拉了四家企业进会议室,拍桌子说“支持地方发展,一家拿两百万”。企业老板当场愣住:这哪是捐款,分明是罚款。
一位做竹制品的老板回忆,林大茂在会上话很直白,“你们生意在建宁,配合一下,不然以后消防、环保天天上门”。说完就让秘书把账户发过去,三天不到账,就换人对接。老板后来把钱打了,税前列支都没敢写“捐赠”,只能算营业外支出。
项目继续动工,工地围挡刷着“打造闽江源头最美夜景”,可附近商户叫苦连天:游客没来,租金先涨。县里原先承诺的配套补贴不见影,反倒是水电费涨价通知贴满街。
林大茂不是第一次这么干。早在大田当镇长,他就试过让矿山老板“自愿”修公路,每家掏几十万,路修好了,验收单直接写“社会捐资”。那几年,他的述职报告里,“撬动民间资本”成了高频词,上级看了还以为他会融资。
升任建宁书记后,权力更集中,摊派也更顺手。2023年春节前,他让人把四家企业的捐款明细做成红榜,挂在县委大院门口,标题是“爱心企业排行榜”。有老板拍下来发在行业群里,当场被踢出群,大家怕被盯上。
不止企业头疼,基层干部也受不了。财政局一名股长偷偷说,预算明明不够用,林大茂偏要上马灯光秀、音乐喷泉,“说夜景一亮,GDP就亮”。年底考核时,他把“社会筹资占比”写进创新亮点,市里调研组听完还鼓掌。
其实窟窿早就堵不上。2023年夏天,施工方拿不到进度款,跑到县政府堵门。林大茂把问题甩给分管副县长,自己在办公室泡茶,跟记者聊“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当晚,施工方收到一张转账截图:四百万,备注“暂借款”。
纸包不住火。省里下来巡察,一看账本就发现问题:那四百万是县城投公司从银行贷的,抵押物是县政府停车场二十年经营权。巡察组把材料带走时,林大茂还在开会谈“做大做强夜游经济”。
通报出来后,很多人才发现,这位书记的胆子不是一般大。十八大后不收手,十九大后不收手,二十大后依旧不收手,连巡视组都惊了。有人调侃,他这是把“不收手”写成了个人标签。
更离谱的是收钱的方式。办案人员透露,林大茂收过一套别墅的钥匙,直接让开发商把合同挂在亲戚名下。纪委找他谈话,他还反问“亲戚买房也违法?”直到证据摆在面前,他才低头。
开除党籍那天,建宁的企业家群静得出奇。没人放鞭炮,也没人感慨,大家只关心一件事:之前被迫捐的钱能不能退。律师说希望不大,因为“自愿捐赠”四个字白纸黑字,企业只能认栽。
现在,项目烂尾在河边,脚手架锈成铁篱笆。晚上灯光不亮,蚊子倒是多。附近的烧烤摊反而火了,老板笑着说:“以前怕书记来检查,现在他进去了,没人管我们摆几张桌子,生意更好。”
林大茂栽了,可故事没完。下一个想走捷径的领导,会不会换个马甲再来?企业下一次被“自愿”,还敢不敢说不?这事儿,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