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雪才过,寒潮已经刷足了存在感。这场降温,就像开了个玩笑前一天穿短袖喝冰饮,后一秒就抄起羽绒服和电热毯。北京的消费者已经行动起来,商场和线上平台的暖冬物品销售仿佛插上了“北风呼啸”的翅膀,直冲云霄。“秋衣还没穿热,直接开始裹棉裤了!”一位消费者如是感叹。看来今年入冬不仅抢时间,而且气势凶猛,连钱包都感觉到了寒意。
北京一商场的工作人员透露,为应对寒潮,这次大家挑衣服真的一反常态,羽绒服一定要选长款,棉被填充分量也从轻量飞速飙升到5斤以上。数据显示,从10月中旬到现在,羽绒服的销量同比暴涨46%,近一周来更是环比增长150%,一度成为商场年度的“销量冠军”。就这么一轮回暖,硬是把之前销售下降17%的颓势给稳住了。不得不说,这寒潮不仅唤醒了人们的御寒装备,也彻底“激活”了消费的热情。
说到消费热情,不得不提线上平台带来的购物狂欢。各种御寒神器令人眼花缭乱即热饮水机、暖被机、烘干机纷纷上榜销售“热搜”,同比增幅超过100%。甚至水暖毯和电火锅也随之走红,光电火锅的线下配送订单量就同比飙升了14倍!而且,大伙深谙“内外兼修”的精髓,不止保暖装备在线,连火锅配料也不甘人后,肉卷、真鳕鱼和黑虎虾争相登顶各家餐桌。这消费水平,不止裹暖了身体,还满足了味蕾。难怪寒潮一来,大家都要跑去“火锅里续命”了。
当然,别以为只有北方人才够冷。南方不少地区今年的寒潮也早早在线营业。“北方冻得脸红,南方湿冷入骨”,这话不是没有道理。虽然深圳今天还能飘点小雨,维持22-27℃的气温,短袖搭夹克这种“混搭风”继续热销。但谁也不敢掉以轻心,毕竟降温这种事就像大学的早课,上得猝不及防。深圳市气象台已经点了头,月底将再有一波冷空气来和大家说“你好”。别怕,现在赶紧囤货,还能躲得过“断崖式冷袭”。
说着说着就让人开始琢磨寒潮来袭的背后,不就是消费市场的机会窗口吗?去年疫情冲击,大家没啥心思出门,商场如何适应新局面,是个不小的难题。今年算是迎来了一点反转,但新的消费趋势也让很多商场和品牌方头疼。比如,不少消费者更倾向于网购,那怎么通过线下活动吸引顾客?怎么增加体验感?结果这还没琢磨透,天气又来搞事情。可以说,寒潮让商家赚了,但商家日子也确实不容易。
其实寒潮和消费市场的关系,跟穿衣倒是异曲同工得分层、讲究策略。传统实体商场不仅仅需要打折促销,还得思考如何升级服务体验甚至商品的多样化;而线上平台则应该更加注重物流效率,把消费者的需求“一次到位”。解决了这些问题,寒潮不仅不再是考验,反而可能是商机。
然而,消费者这边又该怎么算账?冷了就买、买了就囤,钱包跟天气一样“泪如雨下”。每年光是更新“过冬装备”的预算都够让人后悔“多嘴说冷”,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也该“精消费”一点?买的够用,吃的讲究,未尝不是一场智慧的保暖革命。
寒潮带来的不止是天气的变化,似乎更多地在打动我们的消费习惯和决策逻辑。既然寒冬难挡,那不如就给自己添点“小确幸”,别让冷空气替我们支配了生活方式。要不,你今天晚上准备涮点什么火锅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