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市早苗完全无暇顾及中国,刚当上首相,特朗普就急匆匆赶来催账了
日本这几年换首相跟换衣服一样快,从2021年到现在,谁坐在这个位置都像是临时工。轮到高市早苗的时候,她才在自民党总裁选举拿下过半票数,把小泉进次郎比下去,这场胜利发生在2025年10月4日。
接下来就是国会指名投票,下院237票压倒野田佳彦的149票,高市正式成为第104任日本首相,也是头一个女性。这消息一出来,日本媒体炸开锅,有人说这是打破男性主导政局,也有人直接喊她砸碎了玻璃天花板。
但风光没持续几天,一堆烂摊子等着收拾。最棘手的还是美日贸易协议那档事儿——前任石破茂留下的大坑。协议内容很简单粗暴:日本往美国砸进 5500亿美元 ,美国把商品关税降到15%。钱怎么用,全由特朗普拍板。
协议是在 **2025年9月4日签署并生效,到2029年1月19日截止,就卡在特朗普本届总统最后一天之前。石破茂还亲自签字,那时候他还是日本首相。这份条约,说白了就是帮美国搞重工业,比如造船、汽车制造业这些项目,还承诺利润九成归美国所有。
有意思的是,在国际上这种操作真不常见,一个国家给另一个国家这么多钱,还让对方决定用途,简直离谱得可以。其实背后目的也明摆着,就是为了争取更低的汽车出口关税,日本车企靠卖车养家,美国市场又最大,高关税顶不住只能忍气吞声谈条件。
框架协议被特朗普提前放出风声,他早就在 **7月22日宣布方案,然后到了9月4日签行政命令正式执行。美方一口咬定这是历史级别大成果,为美国创造就业机会。不过对于普通日本人来说,这笔投资差不多占掉他们全年GDP的14%,不少人看完数字只觉得心塞,“丧权辱国”这种词天天挂嘴边也怪不得他们情绪激动。
偏偏高市早苗刚坐稳位子,麻烦立马找上门——特朗普直接放话月底要飞来东京“督账”。时间点定死了:从 **10月27号到29号之间,人已经安排好访日期程。他自己讲得挺直白,不管谁当首相,只认合同和资金到账。在他的逻辑里,无论是谁执政,都绕不开这道坎儿。“你们答应的钱呢?”态度一点商量余地没有。”
更逗的是韩国也遇上类似问题,总统李在明八月份跑去华盛顿,被要求一次性投入3500亿刀补贴美国产业,但韩国外汇储备只有4000多亿,一次性掏空根本办不到。不愿意分期付款?没戏!结果被拿来跟日本比较,说“看看隔壁都答应干脆利落。”压力全线升级,好像亚洲邻居一起陪跑似的。
至于国内政治方面,高市能站稳脚跟可不是靠单打独斗,自民党和维新会联合才勉强过关。但参议院席位依然悬着,还有6张摇摆票要盯紧,否则联盟随时崩盘。一系列拉拢动作密集展开:吉村洋文领衔谈判,从16号见面聊条件,到17号磋商细节,再到19号基本同意方案,到20号终于敲定合作关系。这期间公明党退出舞台,让政府整体变得更加飘忽,很难说未来走向到底怎么样,不过现阶段安内优先于治外已成事实。
经济政策方面也是火力全开,新官上任三把火,高市推行所谓“早苗经济学”,强调巨额财政支出救经济,希望减轻通胀压力。在 **10月22日,她马上布置新一轮刺激措施,要规模足够大才能扛住当前局势。据财务大臣片山皋月透露,如果税收结余撑不住,还得增发国债融资,这种玩法有些极端财政民粹色彩,日本债务原本就惊人,现在再加码风险系数拉满。有圈内声音担忧,这路数继续搞下去迟早爆雷,但眼下没人敢逆风唱反调。”
同时她希望推动货币贬值促出口,可惜碰巧撞上美方红线,因为协议里专门规定不能借此降低实际关税成本。如果拒付5500亿,又想重谈条款,大概率会惹怒特朗普,美方绝不会轻易妥协,让步空间为零。从目前来看,高市基本没有讨价还价资本,只能硬着头皮处理遗留问题,对华策略暂且搁置一旁,有点身不由己味道浓厚。
而且这笔巨款不仅仅是个外交难题,更是社会舆论焦点,占据全国经济体量十分之一以上,相当部分群众认为完全划不来。当初石破茂拍板决策,如今具体执行却落到了继任者肩膀,上台第一件事不是庆功,而是解释为什么要给别人送钱买低关税。本以为能腾出手做中长期布局,却被现实按住脑袋连夜拆弹,有苦难言只能硬抗到底。“投资换开放”听起来挺诱人的,可真金白银出去以后发现远没那么爽快,多数老百姓感受不到任何实惠甚至还有怨气。”
内部事务也是乱七八糟,新总理连轴转,各种会议不停歇。从21日起忙着处理党派磨合,22号开始优先协调各路意见领袖;23号清算联盟成员支持率,看哪些地方需要调整策略。一旦团结阵营站稳脚跟,她才能真正抽空考虑下一步施政方向,否则什么宏伟蓝图都是纸上的东西罢了。“每一步都踩钢丝绳,小心翼翼怕失足掉队。”
回头看整个过程,其实最大的挑战不是个人能力,而是各种利益交织后的无解困境。从对外贸易、盟友博弈、舆论压力再到自身团队裂痕,每一道环节都是险象环生,没有哪个选择特别舒服。“新官未必有好运,当家容易守家难。”面对现实问题,即使想有所作为,也经常陷入两难僵局:“既想赢面子,又怕输里子”。
眼看月底临近,美国总统亲自带队赴约,无形之中成了一副紧箍咒套牢整个内阁,每个人神经绷紧,就怕哪一步走错引发连锁反应。目前唯一确定的是——钱必须如约兑现,否则后果谁都承担不起,“欠债还钱”的故事永远不过时,不管世界怎么变套路始终熟悉如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