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市赶海爆火背后:年轻人正在经历一场“情感降级”
超市海鲜区成了最新网红打卡点?最近,全国各地年轻人突然热衷于在生鲜区的生蚝扇贝上“抠”海葵、找豆蟹。这股“超市赶海”的风潮看似荒唐,却精准戳中了当代年轻人的情感困境——我们正在经历一场集体性的“情感降级”。
当我第一次看到有人拿着小勺在超市水族箱前认真抠海葵时,还以为是在搞行为艺术。直到刷到越来越多类似视频,才发现这早已不是个例。从北上广到三四线城市,年轻人把生鲜区变成了低成本疗愈空间。他们不买海鲜,专挑附赠的“小可爱”——纵条肌海葵、樱花海葵、寄生蟹,这些在海鲜贩看来该直接扔掉的“赠品”,却成了都市人的情感寄托。
要我说,这根本不是闲得发慌,而是年轻人被高成本生活逼出的生存智慧。养只猫要担心绝育疫苗,养狗得先有稳定住所,谈恋爱更是奢侈品。相比之下,从超市“领养”一只海葵几乎零成本——不需要房东同意,不担心邻居投诉,甚至连死亡都不必太过悲伤。一位博主说得实在:“它要真死了,我再去超市找一只就是了。”
这种看似荒诞的行为背后,藏着年轻人无处安放的情感需求。北师大教授万喆分析得透彻,现代都市“漂族”的生活像游牧民族,他们需要的是便携、低成本的情感载体。当现实中的亲密关系变得脆弱且昂贵,这些沉默的小生物就成了最安全的情感出口。
更讽刺的是,这股风潮正在催生新的“宠物鄙视链”。有人养超市海葵,有人养红茶菌,还有人把芒果核梳成“芒狗”。比起这些,最省心的当属“云养大学生”——几杯奶茶钱就能收获全天候的生活播报。在这场情感降级的竞赛中,谁投入的成本越低、情感负担越轻,谁就是赢家。
超市工作人员对此哭笑不得。一位海鲜区员工透露:“最近总看到年轻人拿着手机在缸前拍来拍去,还以为他们在做海鲜测评,结果是在挑‘宠物’。”超市管理层则态度暧昧——既没有明确禁止,也没有公开支持,毕竟这波流量确实带动了海鲜区的客流量。
这场全民参与的“情感降级”实验,本质上是对单调生活的温柔反抗。当买房、结婚、生子这些传统人生目标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年轻人开始在微观世界里寻找掌控感。养活一只海葵的成就感,或许不亚于完成一个KPI;看着芒果核长出绒毛的惊喜,可能胜过收到一束玫瑰。
所以别嘲笑那些在超市“赶海”的年轻人了。在这个连感情都能明码标价的年代,他们只不过是想用最低的成本,证明自己还能去爱、还能被需要。当大幸福遥不可及,小确幸就成了救命稻草。你今天去超市“赶海”了吗?
#十一月创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