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加沙南部汗尤尼斯与拉法交界处的以军临时营地,20名卡桑旅敢死队员从地道中跃出,手持56冲步枪、
火箭筒和60毫米迫击炮,向正在休整的以色列士兵发起冲锋。 温压弹的爆炸火光撕裂天空,以军士兵在仓促间躲进建筑物还击,
却眼睁睁敢死队炸毁装甲车、设置封锁线,最后消失在错综复杂的地道网络中。
这场突袭并非孤立事件。 8月21日清晨,18名哈马斯战士通过隧道突袭汗尤尼斯以军阵地,造成3名以军受伤,10名巴勒斯坦人员阵亡。
而8月20日拉法市的战斗中,卡桑旅甚至投入连级敢死队,用温压弹和高爆火箭弹轰开以军第90“幼狮”旅营地,狙杀坦克指挥官,以军被迫出动多架直升机运送伤亡人员。
敢死队的成员多数是加沙废墟中成长的年轻人。 他们的平均年龄仅23岁,
许多人是孤儿或烈士后代,出征前常行“告别礼”,携带的只有进攻性武器,毫无防御装备。
一名军事分析员指出:“这些战士的战术核心是以命换空间用有限的生命最大化打击敌人。 ”
地道网络是敢死队的战略支点。 在加沙地下,总长约50公里的隧道连接着居民区、武器库和边境线。
敢死队员通过地道迂回至以军侧翼,甚至直接从坦克后方跃出,放置定向炸弹。 仅两名队员就曾摧毁一辆“梅卡瓦”坦克,造成10余名以军伤亡。
以军的科技优势在巷战中屡屡受挫。 尽管拥有F-35战机和数字化装甲部队,以军习惯的“拆楼式”清剿难以应对敢死队的灵活战术。
9月25日,一名以军少校在加沙市北部的巷战中阵亡,其乘坐的“雌虎”步兵战车被RPG火箭筒击中,敢死队员在撤离时遭无人机追杀。
更讽刺的是,以军内部出现混乱。 9月29日,以军承认第913名阵亡士兵伞兵旅上士艾因巴尔·阿夫拉罕·卡布在约旦河西岸被战友误射爆头。
当时以军士兵在定居点遭遇车祸后草木皆兵,未核实身份便互相开火。
加沙的平民付出巨大代价。 冲突至今已有超6.6万人死亡,168万人受伤,75万人从加沙城逃离。
一名失去左腿的难民描述:“向南走没有交通工具,我该怎么爬过去? ”但残酷的环境反而强化了抵抗意志,哈马斯化整为零,在废墟中继续发动袭击。
国际社会对冲突的叙事存在巨大分歧。西方媒体强调以军“精确打击”,但敢死队的每次突袭都在挑战这一说法。
以军战后通报常称“无一阵亡”,却频繁调用直升机运送伤员;卡桑旅则展示缴获的以军步枪,证明突入营地的真实性。
武器差距悬殊却未阻挡敢死队的行动。 巴勒斯坦抵抗武装主要使用56冲步枪、火箭筒和土制炸弹,而以军配备全球顶级装备。
敢死队员采取“反坦克体操”近身攻击,用低成本武器造成重大破坏。 一名专家评论:“这像是蚂蚁撼大象,但蚂蚁每次咬的都是要害。 ”
战场心理成为关键因素。 敢死队的不惧死亡给以军士兵造成巨大压力。
8月20日拉法突袭中,化名阿布·哈姆扎的队员在弹药耗尽后仍以自身为诱饵吸引火力,掩护战友撤离,导致以军士兵退缩至装甲车后不敢冒头。
加沙的冲突已持续近两年,以军控制北部地区,但敢死队的突袭证明抵抗力量远未瓦解。
每当地道中跃出新的身影,每声温压弹的爆炸,都在改写这场不对称战争的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