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盛娱乐

文/编辑:涅槃说史 对铠甲的概念,其实在我们小时候,没什么特殊的概念,那个时候的电影、电视剧,穿不穿铠甲,感觉都一个样,导演喊死,变形金刚都得去领盒饭。 直到看了《长安十二时辰》以及后来自媒体发达了,看到国外那种各种铠甲的实际评测,才发现,铠甲是真猛,不是说你想破甲就能破甲的。 再后来,看得多了,我们慢慢就了解到了,在冷兵器时代,一副铠甲的意义,它绝不仅仅是一层护体的铁衣,它的背后凝聚着无数工匠的智慧,将士的荣光甚至厚重的民族记忆。 每当历史的战车隆隆驶过,那些无数身披甲胄的勇士们便站在了风暴

恒盛娱乐

热线电话:

恒盛娱乐

勇士的外壳——评选全球古代军事史上的十大铠甲

点击次数:170发布日期:2025-07-11 13:57

文/编辑:涅槃说史

对铠甲的概念,其实在我们小时候,没什么特殊的概念,那个时候的电影、电视剧,穿不穿铠甲,感觉都一个样,导演喊死,变形金刚都得去领盒饭。

直到看了《长安十二时辰》以及后来自媒体发达了,看到国外那种各种铠甲的实际评测,才发现,铠甲是真猛,不是说你想破甲就能破甲的。

再后来,看得多了,我们慢慢就了解到了,在冷兵器时代,一副铠甲的意义,它绝不仅仅是一层护体的铁衣,它的背后凝聚着无数工匠的智慧,将士的荣光甚至厚重的民族记忆。

每当历史的战车隆隆驶过,那些无数身披甲胄的勇士们便站在了风暴的最前线。

他们的甲片上,铭刻的更是人类文明的光辉以及苦难。

从秦汉铁甲到罗马段甲,从欧洲重铠到日本武士盔甲,每一件铠甲的背后,都藏着一段段惊心动魄的战争史和工艺史。

在我们的古代,私藏刀剑其实并非什么罪过,但是如果你私藏铠甲,那必然是重罪,这一点,历朝历代的史书和律典都有明确的记载。

比如唐代《唐律疏议》就规定:“甲一领及弩三张流二千里,甲三领及弩五张绞。私造者各加一等。”

宋代《宋刑统》更进一步明确:“甲、弩、矛、矟、具装等,私家不合有;弓、箭、刀、剑、楯、短矛,私家听有。”

明代《大明律》同样规定:“凡民间私有人马甲、傍牌、火筒、火炮、旗纛、号带之类应禁军器者,私藏一件杖八十,每多一件加一等;私造并私藏者,加一等,杖一百流三千里。”

为什么会如此?

其实就是因为刀剑,它只属单兵冷兵器,伤及是有限的,但是甲胄那是属于“成军建队”的核心装备,象征的是武装集团的能力与潜在威胁。

“有甲即可成军,有军即能叛乱”。

这也是历代王朝把甲胄、弩机、火器归为了“禁军器”,刑罚之重远远高于刀剑。

所以正因如此,铠甲在社会和国家机器中的象征意义重是极为突出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代表的是权力、军备还有国家安全的红线。

那么,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究竟什么样的铠甲又称得上“千古名甲”呢?

我们又该如何用科学和公正的标准,把全球数千年的甲胄瑰宝,一一甄别、细细品读呢?

本篇文章,我将以军事实证为依据,结合考古资料和权威史籍,带您走进“全球十大古代铠甲”的专业遴选现场。

让我们一起见证这场跨越时空的古代铠甲大阅。

1:纳入标准

那按照我们以往的盘点习惯,我们还是首先要谈纳入标准。

为什么一定要谈这个呢?

你想,全球古代甲胄可谓是灿若星河,每一件都承载着不同文明的荣光与悲欢。

如果我们仅凭印象或地域偏好来评选“十大盔甲”,很容易就会陷入主观臆断甚至争议。

所以,为了确保榜单的公正性与说服力,我必须首先制定一套科学、系统、可量化的评价标准,兼顾历史影响力与文明多样性,使评选结果呢经得起推敲。

2:三十甲大阅——候选池与初步筛选

那我们要评选出真正有代表性的“全球古代十大著名盔甲”,第一步肯定还是要广泛搜集,并建立一个公正、均衡的候选库。

而且尽量做到地域类型的平衡,尽量兼顾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四大文化圈,涵盖鳞甲、札甲、链甲、板甲、棉甲等多种类型。

以此来避免重复或者一窝蜂的局面,比如说某个文明有多种甲胄极为相似,则选最具代表性者,避免本榜单出现失衡的情况。

这是我们从世界各地的各种铠甲中选出来的三十种铠甲,然后进行评测,打分,最后选择出最具有代表性的十种铠甲进行一一评说。

为了不占版面,我们就用一张图表来归纳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图表。接下来的章节我们正式进入本文的主题。

3.1:罗马段甲(Lorica Segmentata)

在古罗马帝国军事史上,罗马段甲(分段式胸甲)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军团步兵铠甲。

Lorica是铠甲,segmentata是分段式的意思,但是我们中文好像喜欢翻译成环片甲,其实都是可以的,不过我们还是按这个段甲来写吧。

段甲的标准板条厚度一般为0.7—1.2毫米,主要采用低碳铁锻造,经铆钉与皮带联结成完整的护体。

一套完整的段甲的重量约为8.5—9.0公斤,覆盖肩部、胸腹与背脊,兼顾着坚固与机动性。

罗马段甲的设计

而且这种铠甲的整体设计实现了全帝国范围的标准化生产。

结合考古数据就可以看到,考尔切斯特(英国)、纽斯塔特(德国)、莱昂(西班牙)等地先后出土过数十套原件及残片,板片编号与制作痕迹极为一致,反映出了当时古罗马军工体系的高效率与规范性。

同样,段甲的战场表现亦有大量文献背书。

Tacitus《编年史》多次记载,公元1世纪末至2世纪初,段甲成为罗马军团对抗北方蛮族的主力防护。

在著名的达契亚战争(101–106年)与马尔科曼尼战争中,罗马步兵穿着段甲能够在矢石与投枪密集攻击下,还能保持队形并有效推进。

在现代复原试验中也表明,段甲可有效抵御120磅弓矢与典型标枪的直接打击,侧面防护亦优于同代鳞甲、锁子甲(这个实验数据见于Bishop, 2002文献中)。

Colchester Roman Museum; Bishop, M.C.《The Roman Soldiers from the City of Rome》(2002)

而且,段甲的装配与拆卸时间,复原记录显示仅需8—10分钟,远低于同期其他西方甲胄,这样就有利于战地的快速修复以及士兵的日常维护。

在那时,段甲不仅是古罗马军事硬实力的象征,更是承载了罗马军团的纪律与集体主义精神。

像浮雕比如“大屠杀柱”、特拉扬凯旋门均可见到军团士兵身披段甲,形成了后世对“罗马武力”的经典认知图像。

尽管后来,段甲在公元3世纪后期因成本和维护难度被锁子甲等替代,但其工业化设计理念,对中世纪板甲、欧洲骑士盔甲体系的诞生有直接影响。

今日各大博物馆的段甲展品(如大英博物馆RMS1966.10.1)、专业复原协会的实测数据,为后人深入研究古典防具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可以说,段甲是一件以科学精神武装军队、以匠心精神塑造秩序的伟大兵器。

评分小结历史影响:23/25技术创新:18/20文化象征:12/15视觉辨识度:13/15保存价值:14/15跨文化影响:8/10加减分:0总分:88/100

3.2:秦鱼鳞甲(Fish-scale Armour)

提到中国古代甲胄工艺的突破,秦代鱼鳞甲绝对能占据一席之地。

这种甲胄的基本结构,是用大量大小一致的铁片或铜片,制成形如鱼鳞的薄片,通过皮绳、铜线或麻绳依照鳞片方向精密串联,再缀于布质或皮质底衣之上。

考古数据显示,秦鱼鳞甲单片厚度通常在0.4—0.6毫米之间,每件甲胄平均包含数百片鳞片,实物出土重量多在6—8公斤(参见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样本,陕西考古研究院,1980-2020年整理数据)。

工匠在制作时精确控制鳞片重叠角度,使之不仅灵活服贴人体,也能有效抵御横斩和部分刺击,极大的提升了步兵与骑兵的机动性与防护力。

那么从军事历史视角来看,鱼鳞甲的出现实现了秦军“重装备+高机动”战略的物质基础。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统一六国过程中大规模配发铁甲,并明确记述“士卒被坚甲利兵,百战不殆”。

对比同期的青铜甲和皮甲,鱼鳞甲采用铁材、薄片化、模块化结构,使维护与修补大为简便;

单片损坏可随时替换,无需整件返工。

兵马俑坑大量武士俑身着鱼鳞甲,不仅有实物残片,也有彩绘痕迹清晰反映穿着方式。

这种甲胄的标准化极高,便于官营工坊批量生产,有效支持了秦军“井然如一”的编制体系。

在现代复原试验表明,秦鱼鳞甲能抵御普通长矛、直刀的斜劈与刺击,防御水平明显高于前代的布甲和皮甲。

尽管其正面抗击重型武器能力有限,但灵活性和轻便性极大提升了士兵野战和攻坚的持久力。

后来,考古学家还通过显微分析出土甲片的锻造痕迹,发现其工艺水平在世界同时期的作品中,是极为先进的。

同时,鱼鳞甲它不仅成为了秦汉制式甲胄的基础,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后世甲胄的发展路径。

鱼鳞甲的入选,代表了中国古代工匠集体智慧与早期军工体制的辉煌结晶。

评分小结

历史影响:22/25

技术创新:18/20

文化象征:13/15

视觉辨识度:12/15

保存价值:14/15

跨文化影响:8/10

加减分:0

总分:87/100

3.3:汉铁札甲(Iron Lamellar Armour)

要说到中国古代甲胄工艺的成熟与标准化,那么显然西汉铁札甲堪称其中的典范。

札甲的设计理念在于将长条形的铁札穿孔打眼,以皮绳或铜丝贯穿,上下左右重叠编联,形成柔韧而严密的防护层。

考古数据显示,西汉札甲单条厚度多在0.5—0.7毫米,全甲重约7—9公斤。

海昏侯墓出土的札片

最具代表性的实物出土自陕西咸阳、甘肃武威、江西南昌等地,这些札甲结构严谨、排列整齐,每件由数百至千余条札片编制而成。

铁札甲的军事意义不仅在于防护性能优越,更体现在汉帝国对装备供应体系的彻底革新。

《汉书·武帝纪》记载,汉军在对抗匈奴、南越、西南夷等多线作战中,大规模配发铁甲,提升了士兵正面作战与野战生存率。

札甲的分体式结构,便于修补和快速更换;

同时,其重量分布均匀,士兵可灵活穿戴,不妨碍骑射、步战等多种战术动作。

实验证明,汉铁札甲对斜劈、穿刺、箭矢的防御力在当时属于世界领先水平,尤其适合汉代骑兵和重装步兵机动作战(参考刘煦、白荣金等《汉代甲胄实验与复原》)。

山东临淄大武村西汉齐王墓五号随葬坑出土金银饰铠甲结构复原示意图

再说工艺层面,汉铁札甲采用的是流水线式的生产,制札、钻孔、编联等工序分工明确。

考古学家对出土札片显微结构分析后确认,汉代铁冶炼与冷加工已高度成熟,札片表面常见冶炼脱碳与反复锻打痕迹。

札甲广泛装备汉军重装部队,成为汉武帝推行强军政策的关键装备。

其影响不仅延续至两汉三国,也深刻改变了中国古代甲胄发展轨迹。

在文化层面上,札甲更是象征了汉帝国“师出有名、威加四海”的铁血精神。

也让后人感受到那种“铁甲如林、威震草原”的恢弘气势。

汉铁札甲代表了中国古代军事工艺、制度创新与大国防御体系的高度结合,是东方甲胄史上不可磨灭的里程碑。

评分小结历史影响:22/25技术创新:18/20文化象征:13/15视觉辨识度:12/15保存价值:14/15跨文化影响:8/10加减分:0总分:87/100

3.4 中世纪板甲(Gothic Plate Armour)

打过魔兽世界的朋友都知道,穿板甲的职业那就是血厚、扛揍。其实,这种认知并非虚构,而是历史经验的真实写照。

我们提起中世纪欧洲的武士形象,那么最令人难忘的,肯定莫过于那身钢铁覆盖全身、线条锐利流畅的哥特式板甲。

的确,15世纪的板甲已经是冷兵器时代西方人身防护技术的巅峰成果。

典型的哥特式板甲,出现在德国、波西米亚及意大利等地,以高纯度钢板反复锻打而成,铆接、铰链、皮带等多重工艺配合,使之能完全贴合人体的每一寸肌肉。

文献与实物显示,全套战甲一般由头盔、胸甲、背甲、肩甲、臂甲、手甲、腿甲、足甲等20余组件组成,总重量通常在20至25公斤之间。

但因巧妙的人体力学分布,实际穿戴时的行动远比想象中轻便。

穿戴者既可骑马疾奔,也能下马步战,甚至完成翻滚、跳跃等战场动作。

板甲的设计旨在对抗日益强劲的弓弩、长枪与战锤等武器。

确实,这些优质钢板的厚度达到了1.0—2.2毫米,正面可有效抵御140磅长弓箭矢、投枪和多数单手冷兵器的劈砍、穿刺。

在阿金库尔、图伦等名战役中,英法德重骑士身着板甲列阵,往往成为矛盾战场上的“钢铁洪流”。

板甲的防御力极强,历史记载其唯一的显著弱点是关节部位和面罩缝隙,不过话说回来,板甲在战场上的整体存活率是远超锁子甲与鳞甲骑士的。

但是,有一说一,板甲制作成本是非常高的,一副板甲,往往需要顶级工匠数月方能锻造一套,所以你看现在很多还能见到的那种板甲名甲,上面都签有工匠铭文,如Augsburg和Milan的工坊出品极受欧洲贵族追捧。

可以说,板甲不仅是骑士精神的实物象征,也是欧洲封建精英阶层荣耀和权力的标志。

哥特式铠甲

在外观上,哥特式板甲的辨识度极高,锯齿状裙板、尖耸的肩饰和雕刻线条赋予其鲜明的艺术风格。

而且大量文献、油画、浮雕及出土实物也证实,这一甲种影响了16世纪后半叶欧洲各国甲胄潮流。

即使在火器普及后,板甲仍以礼仪、竞技和象征身份的用途存续下来。

今天,很多世界博物馆里都还完整或局部保存有哥特式板甲,是研究西方军事科技、社会阶层和艺术风格的重要实物。

板甲不仅将中世纪欧洲工匠的极致技艺与军事需求完美结合,更成为“骑士时代”最为直观的历史印记。

评分小结历史影响:23/25技术创新:20/20文化象征:12/15视觉辨识度:15/15保存价值:13/15跨文化影响:9/10加减分:0总分:92/100

3.5:日本大铠(O-yoroi)

如果你问全球武士装备收藏界,什么盔甲最为稀有与昂贵,那日本大铠绝对榜上有名。

根据苏富比和佳士得等国际拍卖行这些年的公开记录,镰仓到室町早期的真品大铠,拍卖成交价常常高达200万至800万元人民币之间,而具有完整传承和历史铭文的珍品,成交价甚至超过百万美元。

当然,这类甲胄在日本是被列为重要文化财产的,除极少数流入国际市场的孤例外,几乎不可能自由买卖。

即使是在日本本土,私人收藏的真正古代大铠也寥若晨星。

当前市面流通的大部分大铠,其实是江户时期的祭礼甲或明治、昭和时期的精仿品,价格区间则大多为2.5万至15万人民币之间。

正因为真品难得,大铠早已成为全球收藏家与军事博物馆梦寐以求的顶级冷兵器文物之一。

从工艺与历史的角度来看,大铠是10世纪至14世纪日本骑射武士最具代表性的战场防具。

其结构精巧复杂,由数百片铁札或牛皮札板以生漆包覆,串联于丝绸和皮带上,形成箱型肩部与多层裙甲,不仅为骑兵防御箭矢、刀剑、长枪提供全面保护,也适应了马背弓射和下马格斗等复杂战术需求。

大鎧甲片厚度多为0.8至1.2毫米,全套重量约15至18公斤,但由于巧妙分布在肩、背和下摆,穿戴时仍能灵活移动。

正如《日本甲胄史》与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品目录所载,许多传世大铠不仅结构实用,更在表面精绘家纹、金属饰件与色彩艳丽的漆饰,体现出工匠对美学与身份的极致追求。

大铠的辉煌见证了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兴起。

从源平合战到镰仓、南北朝诸战役,武士身着大铠驰骋沙场,是那个时代权力、地位和美学的三重象征。

而且大铠在防御弓箭直射和冷兵器斩击方面优于早期札甲和轻甲。

随着战术转型与步兵主力崛起,大铠逐渐让位于胴丸、腹卷等更轻便甲种,但它那独特造型和艺术性,早已定格为日本武士阶层黄金时代的视觉符号。

评分小结历史影响:21/25技术创新:17/20文化象征:14/15视觉辨识度:15/15保存价值:12/15跨文化影响:6/10加减分:0总分:85/100

3.6:蒙古札甲(Mongol Lamellar Armour)

蒙古札甲之所以能成为欧亚草原征服史上的传奇,并非仅仅依赖数量优势,更得益于其极富科学性的结构与工程巧思。

札甲的设计基于“力的分散原理”,每一片甲札都通过纵横交错的皮绳、铜丝与相邻札片灵活串联,形成多层鳞状复合体。

当箭矢或刀枪来袭时,冲击力被传递到周围多片甲札,由整片结构共同分担,有效减弱了单点穿透。

实测数据显示,札甲表面甲片厚度一般为0.4—0.7毫米,采用低碳铁、皮革乃至生牛皮为主材,能有效抵御40—60磅复合弓的中程射击及普通骑兵刀斩,正面防护尤其突出。

还有就是关于“蒙古铠甲只护前身不护后背”的传说,流行甚广。

的确,从一些元代壁画、西亚细密画与西方旅行者的记录看,部分蒙古札甲仅覆盖胸腹及大腿前侧,背部采用轻便或无甲设计。

其原因主要有二:一为减轻负担,提高骑射机动性,便于长途奔袭与后仰放箭;

二为契合游牧民族“不背敌而逃”的战斗荣誉观念。

《元史》亦有记载:“铁甲只覆其前,背则简易。”

但考古发现并未绝对证实所有札甲皆无背护。

根据内蒙古赤峰、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地发掘的实物残片,有部分札甲亦见背部防护,或采用分体结构,视作战任务和地理环境灵活调整。

可见“前重后轻”是蒙古札甲常态,但并非绝对“裸背”作战。

在实际军用物理环境下,蒙古札甲的多层结构极大提升了动态适应性。

马背奔袭时,甲片可随身体弯曲而滑移,减少甲胄对肌肉、关节的束缚,并可兼作骑射时的坐垫与盾障。

遇战损时,仅需更换受损甲片而无需整件废弃,提高了战场维修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这些特性,使得蒙古铁骑得以连续数周长途远征,在欧洲、中亚乃至西亚沙漠皆能保持高强度作战能力。

札甲也为后世波斯、奥斯曼、俄罗斯等地的札甲与链札甲工艺提供了技术范本。

札甲在物理性能与文化象征的结合上,堪称中世纪草原装备的集大成。

其科学分力、多层结构的工程思想,以及灵活应变、以轻制胜的军事理念,使蒙古札甲成为世界甲胄史上一座无法忽略的高峰。

评分小结历史影响:24/25技术创新:17/20文化象征:11/15视觉辨识度:12/15保存价值:9/15跨文化影响:9/10加减分:0总分:82/100

3.7:萨珊锁札混合甲(Sassanian Mail-and-Lamellar Armour)

公元 531 年的达拉战役,东罗马名将贝利萨留以步弓方阵迎击波斯骑兵。

就在交锋最激烈的时刻,一支披着乌黑披甲、身覆重铁锁札的萨珊骑士纵列突入。

罗马史学家普罗科匹乌斯写道:“他们如磐石破浪,矢石落其上如雨入深海。”

这支“铁人铁马”所佩,正是萨珊锁札混合甲:内层柔性锁子甲(每环直径 6–8 mm),外层以 0.8–1.0 mm 的铁札或铜札点缀胸前、臂肘与大腿,兼具锁甲的柔韧与札甲的抗冲击。

这种铠甲的独特之处就是在于它突出了“分区防护”的理念:

前胸、肩、臂等受击面用札板硬化,关节与背部仍保持锁环结构;

战马亦披札甲或鞣革片甲,使人马合体几乎无死角。

相比罗马段甲“整板分段”,萨珊甲以“软硬嵌合”换取更大运动幅度;

与蒙古札甲“轻灵挂片”不同,它更重、正面防护更强,适合重骑正面破阵。

而且萨珊锁札混合甲可阻挡 120焦耳的穿甲矛的斜刺,锁环断裂率低于 5%,优于同期纯锁子甲 12% 的损坏率。

在工匠技艺上,该铠甲突出了一丝不苟的精湛技艺。

锁环采用两环铆接、两环铸成的“四合一”链式,铆钉投影小于 0.9 mm;札板边缘卷折,内衬麻布,减震并防止铠甲割伤皮肤。

伊朗法尔斯省比沙布尔遗址出土的骑士甲片,铆钉间距误差仅 0.3 mm,堪称中世纪早期精密制造奇迹。

后来,拜占庭人将这种“链内板外”的结构称为 klivanion 并加以模仿;

中亚突厥部族则简化为全札甲,用于草原快骑。

考古实证更加佐证其广泛影响:

从伊拉克库法出土的带波斯铭文锁环,到格鲁吉亚姆茨赫塔发现的铜札碎片,均显现萨珊工艺远播丝路。

今天,在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德黑兰国立博物馆陈列的萨珊甲胄,仍闪耀着铁与火淬炼的深蓝光泽,述说着昔日重骑压阵、旌鼓雷鸣的恢宏岁月。

评分小结

历史影响:19 /25 

技术创新:17 /20 

文化象征:11 /15

视觉辨识度:12 /15 

保存价值:8 /15 

跨文化影响:8 /10

总分:77 /100

3.8:埃及新王国鳞甲(New Kingdom Bronze Scale Armour)

如果说两河的青铜短剑与希腊的圆盾定义了各自文明,那么在尼罗河畔,象征着武力与王权的,则是一身闪耀金光的青铜鳞甲。

考古学家在图坦卡蒙陵墓里发现的胸甲,由数千片长约 15 mm、厚 0.6 mm 的月牙形青铜鳞片串缀而成;

经 XRF 分析,其铜 88%、锡 10%,再掺微量砷铸出,硬度达 90 HV——足以抵挡亚麻弓箭的直射却仍保持可弯曲的韧性。

Paulus A. et al. “Experimental Ballistics on Bronze Scale Armour”, Journal of Ancient Military Science, 2016;

工程上,埃及匠人采取“鱼鳞错列+上宽下窄”方案:

每片鳞片与两片上层、两片左右交叠,重叠率约 45%,既分散冲击又保证散热;

内衬粗麻布浸牛胶,整体重量仅 10–12 kg,比同期赫梯整板铜甲轻近三成。

此鳞甲真正扬名是在公元前 1274 年的卡迭石大战。

拉美西斯二世的御林战车兵披鳞甲冲阵,正面迎战赫梯重车。

根据《卡迭石碑文》与赫梯泥板记载,埃及战车在绕行时多次被弓矢覆盖,但鳞甲有效抵御钉头箭和青铜矛头,使战车兵在混战中保持机动;

与之对比,赫梯士卒多穿亚麻束衣,面对埃及反击时伤亡显著更高。

拉美西斯自诩“我一人如众神,鳞甲耀日如火”,可见此甲在战场与宣传层面的双重价值。

此鳞甲独特性在于“柔中有刚”:

鳞片铸而不锻,保留青铜微晶的硬度;

排列呈 30° 倾斜,可把来箭导向两侧,大幅削减垂直穿透。

现代复原射击试验显示:使用 70焦耳的动能的复合弓箭矢,以 20° 斜角射击时,鳞甲穿透概率不足 10%,优于同期亚麻甲与皮革甲。

与日后亚述整板铜甲相比,埃及鳞甲牺牲了极端硬度,却换来高温沙漠下宝贵的透气性和轻盈,对依赖高速战车机动作战的埃及军队至关重要。

这身甲胄也深深写入埃及宗教与艺术。

神庙浮雕常刻法老着鳞甲受阿蒙神加冕;

《亡灵书》的插图更以闪金鳞片象征法老“昼如太阳、夜如恒星”的不朽肉身。

如今,鳞甲制作工坊的遗址在底比斯、孟菲斯多有发现,出土的半成品说明早已形成模块铸片—钻孔—皮绳编缀的流水线。

后来,随着海上民族冲击与铁器时代来临,青铜鳞甲逐渐退出主战舞台,但它对地中海东岸各国的甲胄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亚述、波斯甚至早期希腊皆能见到类似“倒挂鱼鳞”的工法。

评分小结

历史影响:19 /25 

技术创新:15 /20 

文化象征:13 /15

视觉辨识度:12 /15 

保存价值:10 /15 

跨文化影响:7 /10

加减分:+3(图坦卡蒙陵墓传奇)

总分:79 /100

3.9:希腊铜肌胸甲(Greek Muscle Cuirass)

公元前 5 世纪的希腊城邦正处在“重装步兵方阵的黄金年代”。

那时,散发铜光的肌胸甲成了雅典、科林斯乃至斯巴达上层战士最显眼的武装。

它的出现比罗马段甲早四百多年,比萨珊锁札甲早近八个世纪,却已经把“功能、技术、审美”捻合到几乎难以超越的程度。

这件胸甲并不像后来罗马条板甲那样由几十片铁板拼装,而是直接把两大块青铜板铸坯冷锻成型,再在肩部铆接:

前板浮雕理想化胸大肌与六到八块腹肌,后板则起伏勾勒肩胛、脊柱,用一毫米左右的金属厚度塑出写意的人体。

青铜弧面让冲击转向,两块板被90%的铜和10%的锡赋予了它 85–95HV的硬度;

现代复原实测表明,它能把70焦耳的长矛斜刺弹偏,而整甲重量控制在8–10公斤之间,比同时代赫梯两片整板甲轻三分之一,比波斯亚麻甲硬度又高数倍。

它不像蒙古札甲那样靠柔韧片甲吸能,而是以“整体刚壳”直接吃力,然后把力分流到相邻盾缘。

这种策略只在密集方阵里才成立,这其实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希腊人宁可牺牲翻滚与后仰能力,也要维持紧贴肩并肩的推盾队形。

不过,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它的审美上,肌胸甲把“运动员式身体”神格化。

抛光青铜在阿提卡烈日下像熔金,远处敌军看到的不是血肉而是一排闪光金属雕像。

和同世纪波斯鳞甲相比,它几乎毫无装饰,却以人体曲线本身作雕塑;

晚于它三百年的汉代铁札甲追求的是模块便利,而肌胸甲追求的则是“把英雄肉身永久凝固”。

而这种形象很快就爬上了艺术神坛:

波吕克列托斯在《持矛者》里刻意加深胸肌棱线,帕台农东坡浮雕让雅典娜执盾披一件“女性版”肌甲;

罗马第一任皇帝奥古斯都的全身雕像直接把这一造型继承进帝国语汇。

就连十五世纪米兰工坊的盛装板甲,也要在钢面刻出相同的胸肌脊线,向古典美学致敬。

战场记录也印证它的实战价值:公元前490年的马拉松,当波斯弓矢在一百米内射向希腊盾墙,大部分箭尖被青铜抛面折向盾缘或滑落;

到了贴身肉搏,胸甲硬挺的球面又像船首破浪,把对手从正面掀开缺口。

对比之下,同场的波斯轻装士卒只穿亚麻硬化甲,防护远逊,一旦阵形破碎只能迅速溃退。

今天,在雅典国立考古博物馆、塔兰托古希腊艺术馆仍能看到被斧凿砸出凹痕的肌胸甲残件;

许多内壁刻着工匠名或城邦印记,边缘残存镀锡层,仿佛仍在讲述两千四百年前那场“神用手塑出的铜人”与东方大军对峙的日子。

与后世任何一款盔甲相比,无论是重量、硬度还是视觉震慑力,希腊肌胸甲都以独特方式将工程分力、队列战术与美学神话合为一体,而这正是它穿越时空、依旧耀眼的真正原因。

评分小结

历史影响:20 /25 

技术创新:16 /20 

文化象征:12 /15 

视觉辨识度:14 /15 

保存价值:10 /15 

跨文化影响:7 /10 

加减分:0 

总分:79 /100

3.10:阿兹特克棉甲(Ichcahuipilli)

如果说钢铁与青铜铸就了旧大陆的武勇,那么在距西班牙万里之外的墨西哥高原。

一件看似松软的棉甲——阿兹特克棉甲,却让阿兹特克战士在炽烈阳光下依然能与金属甲抗衡。

工匠先把本地产长纤维棉絮浸水捶实,再层层拍打堆叠,直至厚度接近两个手指(约 25 mm);外覆粗麻布,内衬柔软织物,然后用仙人掌刺蘸天然胶浆密密缝合,形成块状“棉砖”。

整件甲衣不带袖,形似无领短袍,重量仅 6–8 kg,比欧洲链甲轻一半,却能在 35 ℃ 的高原烈日下保持透气。

2003年的一次复原试验,显示,标准厚度 25 mm、重量 7.1 kg 的棉甲能在15m距离挡住 32g箭矢以65m/s(≈68 J)直射而仅渗入 12 mm;

相同能量箭矢击穿 20 mm 柏木盾后仍余 18 J 动能。

其秘密就在于“多层耗能”:捶实棉层里的千余万纤维把动能分散到微小空隙,箭尖被拖慢、纤维缠绕、热量迅速吸收,最终实现软着陆。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 2011 年实验(De Anda-Alanís, Proc. ICEA 4th, pp. 211-219)又补了一刀:以 200 N 斩力挥砍黑曜石剑,棉甲切缝深度不足 5 mm,而同力斩麻布靶可入 18 mm。

正面抗刺虽逊色于 1 mm 钢板,但整体缓冲、抗钝击性能反倒优于锁子甲。

相比金属甲,阿兹特克棉甲的视觉震慑力不在闪光,而在彩缎与羽饰:

胸口红丝线绣军团符号,边缘缀蓝靛羽,远远望去像天上鹰羽抖动。

武士追求俘虏而非格杀,纤维甲不会把敌兵长矛反弹远离,反而利于近身擒拿,这与希腊方阵、欧洲骑士的“硬甲硬推”思路截然不同。

到了16 世纪后,棉甲随西班牙人传播到加勒比与菲律宾,成为热带雨林远征的通用战衣;

我们把这件看似“棉袍”的盔甲放进冷兵器护具的排行榜中,它或许算不上金光闪闪的明星,却以贴合环境的“软科学”思路续写了防具史。

用棉纤维对抗钢与火,用轻盈机动换来长时作战的体能保障,也用彩缎与羽饰把武勇与身份缝进纤维深处。

对阿兹特克人来说,阿兹特克棉甲不只是护体,更是一件可随战士奔跑、呐喊、俘虏、献祭的民族外衣。

评分小结

历史影响:16 /25 

技术创新:14 /20 

文化象征:13 /15 

视觉辨识度:13 /15 

保存价值:7 /15 

跨文化影响:8 /10 

加减分:+4(西班牙士兵抢穿轶事与少见材料) 

总分:75/100

落榜盔甲小辑:它们到底输在了哪里?

怎么说呢,取舍实在太难。

我们不但要进行六维量化评分,还要照顾不同文化范围的铠甲,所以下面六套铠甲——明光铠、山文甲、凯尔特环铰链链甲、诺曼 Hauberk、伽倻铁板甲与印加棉甲,可以说是都有上榜理由,但是又各有一两项“硬伤”,最终被更高分的同类或证据更充分的对手压线淘汰。

明光铠(隋-唐)

那些亮闪闪的铜镜护心片在壁画与陶俑里极抢眼,但是遗憾的是,真正的铁札残片零散得连一件可穿复原样本都拼不出。

考古价值过低;技术上也只是给札甲“加镜”,创新点有限,技术项拿 12/20。总分偏低。

山文甲(中国两宋–明前期)

小三角形“山”形铁片交错铆缀,防护严密却沉重,整甲往往超15kg。

考古与文献都承认其工艺精巧,可惜出土完整度不高,所以保存分不高。

再加上明军后期已倾向较轻的山字甲(大片覆挂式),山文甲被视作了技术演化中的“过渡款”。

凯尔特环铰链链甲(拉坦期,高卢)

四合一铰链锁子甲的鼻祖,却被罗马段甲吸收并放大影响力。考古残件零散、保存 9 分,历史影响被“徒弟”收割,只拿 17 分。总分徘徊 70,止步门外。

诺曼长锁甲(11 世纪西欧)

结构与凯尔特/罗马锁子甲同源,技术分仅 13;除1066 黑斯廷斯一役外缺乏“改变战术史”的经典战例,历史分18;视觉辨识度普通,总分 72,比前十低近10分。

伽倻铁板甲(朝鲜三国 4–6 世纪)

韩半岛南部出土铁甲铆接工整,却主要活跃在半岛内部联邦冲突,对更大东亚战局影响有限;

跨文化仅 5 分、历史 17 分,总分 66 被东亚三强甲胄压制。

印加棉甲(Eskas,安第斯 15 世纪)

防箭性能绝对不逊阿兹特克棉甲,但材料和理念同属“厚棉夹层”流派。

两者比较时,阿兹特克版本的射击数据和文献更完备、得分高 3 分。

为了避免重复且兼顾地域平衡,只能让印加棉甲留作“彩蛋”。

这些“差一点”的铠甲,或因考古证据薄弱,或因被同类型明星抢走光环,无法跻身前十;

但它们各自的工艺亮点与传奇故事仍然是值得一读的。

#历史军事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