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曝光!辽宁舰面对美军双航母合围,一架歼-15在甲板剧烈摇晃中强行起飞,与美军“超级大黄蜂”在高空上演“狗斗”奇迹。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055型南昌舰竟孤身闯入美军航母群中间,火控雷达锁定对方,宣告“寸海不让”!
西太平洋,狂风暴雨。辽宁舰的甲板像个失控的摇篮,剧烈晃动。就在这种甲板上,一架挂满实弹的歼-15,迎着七级大风强行起飞!这不是演习,更不是什么电影桥段,这是发生在2022年,一场真刀真枪的海空对峙。
警报拉响到战机离舰,整个过程,掐着表算,仅仅九十秒。
为什么这么拼命?就在几分钟前,辽宁舰的雷达屏幕上,代表着威胁的光点,从几个瞬间暴增到了三十七个。美国海军的“里根”号和“林肯”号,两艘核动力航母,像两只巨大的铁钳,一东一西,正气势汹汹地合围过来。那种压力,冰冷得能穿透数据链,直接灌进指挥舱里每个人的心里。
升空的歼-15像一把利剑,直插八千米云霄。飞行员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抓住了自己的对手——一架美军的F/A-18E/F“超级大黄蜂”。几乎就在他看见对方的同时,座舱里响起了最悦耳的电子音:目标锁定。
这一声“锁定”,可不是飞行员一个人干的。这背后,是远在百海里之外,已经前出部署的055型万吨大驱,我们的南昌舰。它那面巨大的相控阵雷达,早就穿透了恶劣天气的阻挡,把美军战机的航迹,清清楚楚地投射到了歼-15的显示器上。
这算什么?这就等于说,在我们的飞行员面前,那架“超级大黄蜂”几乎是在裸奔。你看得见他,他看不见你,这仗还怎么打?
美国飞行员显然是懵了,他做梦也想不到,在如此恶劣的气象条件下,自己会这么快就暴露,而且是被雷达死死咬住。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逃,一头猛子扎下去,想利用低空海面的杂波,甩掉雷达锁定。这在教科书里,是标准操作。
但我们的飞行员,想都没想就跟了下去。一场要命的死亡螺旋就这么开始了。两架代表着中美两国最高水平的战斗机,从八千米高空,一路缠斗翻滚,直奔两千米的浪尖。驾驶舱里的高度计读数,就像疯了一样往下掉。
那种巨大的过载,能把飞行员身上的血液,硬生生从大脑里抽走,眼前一片发黑。在最惊险的机动中,两架飞机的翼尖,距离甚至不到一百米。这就是“狗斗”,空中格斗里最原始、也最残酷的一页,比的已经不光是飞机性能,更是飞行员那颗钢铁心脏。
为什么说这场空中缠斗让人意外?因为你要是光看纸面上的数据,那我们的辽宁舰是有点“吃亏”的。舰上的主力还是早期版本的歼-15,搭配的霹雳-8和霹雳-12导弹,也不是当时最顶尖的货色。
而美国人呢?双航母战斗群,光数量就压死人。更别提其中一艘“林肯”号上,还藏着F-35C这种隐身战斗机,虽然这次近距离格斗的主角不是它,但它就在不远处看着。这种心理上的优势,美国人自以为是满满的。
可他们算错了一笔账。在近距离格斗这种“拼刺刀”的环节,所谓的飞机代差,影响被降到了最低。歼-15这款飞机,它的“爹”是苏联的苏-33,是典型的重型战斗机。而F/A-18呢,是个中型机。这就像一个重量级拳王,去打一个中量级选手。
体格上的优势,在天上就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气动优势。歼-15的盘旋半径更小,这意味着在转圈缠斗的时候,它能比对手转得更急,更容易绕到对方身后。它的推重比更强,这意味着在垂直爬升的时候,它更有劲儿,能死死压住对手。
美国飞行员事后在报告里那句话很经典,他说那种感觉,“像被一条巨蟒死死缠住”,挣不脱,也甩不掉。
我们的飞行员,就在那种剧烈的颠簸和过载中,冷静地连续做出“剪刀机动”、“破S规避”这些顶级的战术动作,一步步把那架“超级大黄蜂”逼进了死角,一个导弹理论上绝对无法逃脱的区域。
高空躲不掉,低空甩不开,最后的结局已经写好。那架之前还不可一世的“超级大黄蜂”,最终选择了掉头,仓皇逃离了这片空域。我们的飞行员看着对方远去的背影,对着无垠的深蓝色大海,平静地宣告:“寸土不丢,寸海不让!”
天上的飞行员在拼命,海面上的兄弟们,玩得更大,也更险。
这次对峙中,我们的055型万吨驱逐舰南昌舰,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惊掉下巴的举动。它没有按照常规,老老实实地待在航母编队后方,撑起一把防空保护伞。而是开足了三十节的最高航速,像一柄出鞘的利刃,直愣愣地插进了两支美国航母战斗群的中间。
在长达二十多天的对峙里,南昌舰就这么孤零零地杵在美军两个航母战斗群之间,一步都没有后退过。最近的时候,它距离美军的旗舰,甚至不到十海里。这个距离,在茫茫大海上,几乎就是脸贴脸了。
这难道是莽撞吗?恰恰相反,这是最高明的博弈。
南昌舰压根就没想过要隐藏自己,它大大方方地开启了火控雷达,把对方的航空母舰,牢牢地套在了瞄准镜里。全舰一百多个垂直发射单元,就像上满了弦的弓,随时待发。这已经不是警告了,这是赤裸裸的威胁:你再往前一步试试?
更让美国人头皮发麻的,是南昌舰上可能搭载的东西。外界普遍分析,我们的055大驱,装备了鹰击-21高超音速反舰导弹。这玩意儿,就像孙悟空给唐僧画的那个圈,射程高达一千五百公里,能直接覆盖到关岛。
你美国航母再厉害,也是个血肉之躯,被这种“快递”摸一下,滋味绝对不好受。这种近乎于把刀架在脖子上的姿态,最终迫使不可一世的美国航母,不得不主动后撤,拉开所谓的“安全距离”。据说,五角大楼的内部报告,给南昌舰起了个外号,叫“移动的导弹要塞”。
一艘驱逐舰,硬生生起到了半支舰队的威慑作用。
如果我们把镜头拉远,从战术层面上升到战略层面,就会发现,这场看似偶然的摩擦,其实是一盘精心计算的大棋。
这一切的起点,是辽宁舰编队高调地穿越宫古海峡,一路前出,抵达了距离台湾东海岸只有两百八十公里的海域。这个位置,敏感到了极点。它是什么意思?它意味着,解放军已经有能力从台湾防御最薄弱的东部,也就是他们所谓的“大后方”,发起“防区外打击”。
这就等于说,一旦有事,我们可以从背后彻底切断任何外部势力,从太平洋方向介入台海的通道。这步棋,直接下到了美国人的“棋眼”上。所以,美军才会如此气急败坏地派出双航母,来搞所谓的“回应与试探”。
但他们没想到,自己一头撞上了一堵墙。他们看到的,是一个远超他们想象的,高度协同的作战体系。这次对抗,把解放军海军这些年苦练的内功,展现得淋漓尽致。
天上的卫星和直-18预警机,构成了“信息链”,像开了天眼一样,实时把战场信息传回来。歼-15D电子战飞机,组成了“打击链”里最重要的一环,它负责把对方的雷达和通讯都变成一片雪花。而在后方风雨飘摇中,901型大型补给舰,像个超级奶妈,同步进行着补给,构成了“保障链”。
整个体系,就像一台严丝合缝的机器在运转。有外军的评估报告甚至酸溜溜地承认,在一些关键的决策上,中国军队的指挥效率,要比他们快上好几分钟。这几分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当然,这场对抗也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的短板。我们太依赖直升机来搞空中预警了。这东西飞不高、飞不远,跟美国航母上那种固定翼预警机比起来,视野和效率都差了一大截,这是硬伤,是吃了大亏的。
不过幸运的是,牌桌上的力量对比,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改变。那场惊心动魄的空中缠斗才过去没几年,我们的辽宁舰和山东舰,就已经换装了升级版的歼-15T,雷达看得更远,导弹打得更准。
而真正具有颠覆性的变化,来自我们的福建舰。这艘用上了电磁弹射的巨舰,未来搭载的,将是真正的第五代隐身舰载机歼-35,还有那个被誉为“航母战力倍增器”的空警-600固定翼预警机。
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不仅能彻底补上远程预警这块最大的短板,甚至在舰载机这个核心环节,实现对潜在对手的反超。
据说,事后那位和我们对峙的美国舰长坦言,在那二十多天里,真正让他们感到震撼,甚至心里发毛的,不是中国的导弹有多厉害,也不是中国的军舰有多先进。而是我们的飞行员,在公共通讯频道里通话时,那种云淡风轻,但又充满力量的语气。
那是一种“这是我的海”的底气。
回过头再看那场暴雨中的相遇,它就像一块磨刀石。它磨砺了我们的军队,也映照出了一支大国海军,走向深蓝的决心和意志。当有些人还在迷信几十年前的吨位优势和技术代差时,另外一些人,已经开始用实力和意志,重新绘制世界海权的版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