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这潭水最近被一颗重磅炸弹搅得翻腾不已。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今年八月下旬。
民主党议员拉贾·克里希纳穆尔西在众议院抛出了一份编号为H.R.5022的法案。
名字直接又刺眼——《2025年对中共无先进芯片法案》。
这份法案的核心意图异常明确:未来任何美国企业想把高端人工智能芯片卖给中国,甭管是总统特朗普点了头还是商务部长签了字,统统不算数,必须得国会老爷们最终拍板才行。
这个动作无异于在美国对华科技出口的阀门上,额外加了一把必须由国会掌握的沉重铁锁。
法案提交时间是8月22日。
虽然目前还在走程序,但它在华盛顿政坛引发的波澜,绝对不容小觑。
这股风浪可不是凭空刮起来的。
咱们得把时间线往前拉。
今年一月,特朗普重返白宫宣誓就职后,就开始着手调整前任拜登政府严苛的对华芯片出口政策。
他的思路似乎更偏向于现实利益的权衡——既要考虑国家安全这顶大帽子,也不想眼睁睁看着美国芯片巨头丢掉庞大的中国市场。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系列动作:四月,英伟达那颗为迎合美国出口管制而专门“降级特供”中国的H20芯片,获得了特朗普政府重新放行的许可。
不过这绿灯开得有点“贵”,附加了一个让业界咋舌的条件:英伟达得把卖这些芯片赚的钱,拿出15%来交给美国财政部,相当于给美国政府交了一笔特殊的“保护费”。
特朗普团队对此的解释是,这既能带来真金白银的收入,又能让中国科技企业继续依赖美国技术,不至于彻底倒向国产替代,算是一举两得。
然而,这套算盘刚拨响,民主党那边就炸了锅。
民主党议员们的焦虑和反对并非毫无征兆。
就在特朗普政府批准英伟达(以及另一家芯片巨头AMD)对华销售受限芯片后仅仅几天,8月11日,参议院重量级民主党人就集体发声了。
领头的是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查克·舒默。
联署名单还包括马克·沃纳、杰克·里德、珍妮·沙欣、克里斯·库恩斯以及伊丽莎白·沃伦这些响当当的名字。
他们联名发出措辞严厉的公开信,警告特朗普政府的“松动”是在玩火。
认为向中国出售哪怕是降级版的先进芯片,也是在直接助力中国发展尖端人工智能,最终必将严重侵蚀美国赖以维持全球霸权的军事技术优势。
这封警告信无异于一颗信号弹,预告了民主党即将采取的更强硬行动。
果然,到了8月22日,众议院版本的狙击法案就正式亮相了。
提案时机精准地卡在警告信之后,矛头直指特朗普的政策调整,政治对抗的意味再明显不过。
这次站到台前主导法案的克里希纳穆尔西议员,在华盛顿的对华科技政策圈子里可不是新面孔。
他是众议院那个专门盯着中国的“中美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里民主党方面的头号人物。
从2021年该委员会成立之初,他就深度参与其中。
在各种涉华技术管制议题上频频发声,立场一贯强硬。
这次与他共同提案的阿米·贝拉议员,也是外交事务领域活跃的民主党人。
这份H.R.5022法案内容相当具体。
它清晰地划出了一条红线:“先进AI芯片”的标准被量化定义为总处理性能(TPP)超过2400,或者性能密度(PD)达到1.6以上的芯片。
任何符合这个标准的芯片,要想出口到中国,必须经历双重枷锁:首先由商务部进行初步筛选审核。
然后,最关键的一步来了——必须获得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正式决议予以批准。
法案写得斩钉截铁:哪怕总统先生亲自签署了出口许可文件,只要国会的批准决议没下来,这芯片就别想装上开往中国的货轮。
克里希纳穆尔西在阐述法案理由时,反复强调的是那个他们眼中最高优先级的目标:国家安全。
他们深信,如果不对最前沿的芯片流向严密把控,这些技术终将流入中国军方之手。
用于提升其人工智能驱动的军事能力,长远来看会动摇美国的技术领先地位。
深究下去,这场围绕芯片出口的激烈争吵,核心还是美国两党在如何应对中国科技崛起这个根本战略问题上存在的深刻裂痕。
特朗普政府重返白宫后,其政策底色依然延续了他标志性的“美国优先”贸易理念,更侧重于现实的经贸利益考量。
今年1月,他就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
指令他的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对现有的出口管制体系进行全面评估。
找出其中的漏洞和“过度管制”的地方。
卢特尼克这位商务部长身份特殊。
他是特朗普的亲密盟友,华尔街金融大鳄出身,现在统领商务部。
随后在2月份,特朗普政府重组商务部。
动手削减了拜登时期通过的《芯片与科学法案》中的部分补贴项目。
在特朗普和他核心团队(尤其是卢特尼克)看来,像英伟达H20这种性能已被明确阉割、低于管制标准的所谓“降级版”芯片,卖给中国是桩划算的买卖。
既能给美国财政带来一笔可观的额外收入(那15%的分成),又能让中国企业停留在美国主导的技术生态圈里。
不至于被逼得完全自力更生。
卢特尼克甚至公开表达过他的观点:出口管制需要“聪明地”进行,不能搞一刀切。
否则就是把市场和利润拱手让给竞争对手,最终损害的是美国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和持续研发能力。
他对拜登政府时期通过的巨额补贴计划颇有微词。
认为靠砸钱补贴本土芯片制造效率低下且浪费。
远不如用高关税等压力手段迫使企业回流美国更实际有效。
然而,民主党的思路截然不同。
他们代表了拜登时代政策的延续,更强调长期战略性的遏制。
把压制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尤其是人工智能这个制高点)的进步速度视为维护美国国家安全和全球领导地位的重中之重。
他们坚信《芯片与科学法案》那390亿美元的本土制造补贴投入是值得的。
是构建长期技术壁垒的关键。
在他们眼中,特朗普政府批准销售H20芯片这种行为,哪怕设定了分成条件,本质上也是在给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开后门”。
无异于饮鸩止渴,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牺牲了长远的战略安全。
克里希纳穆尔西在提出法案后的声明中说得非常直白:国会有责任筑起高墙。
防止最先进的半导体技术落入中国之手,这样才能保护美国在创新领域的核心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共和党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
党内同样存在一批对华鹰派,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支持民主党的限制立场。
这就让特朗普在平衡党内不同声音——支持自由贸易的经济派与主张强硬遏制的安全鹰派——上面临着不小的内部压力。
这场政治龙卷风的最直接受害者,无疑是处于漩涡中心的美国芯片巨头们。
英伟达承受的冲击首当其冲。
为了能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最具活力的半导体消费市场继续分一杯羹,英伟达投入了大量真金白银研发成本。
专门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了H20这款“特供版”芯片。
以符合此前的出口管制标准。
今年四月好不容易等来特朗普政府的解禁绿灯,中国市场眼看就要重新打开。
巨大的研发投入有望获得回报。
然而,H.R.5022法案如同当头一棒,让这一切瞬间又变得扑朔迷离。
如果法案最终通过,意味着之前所有的合规努力和投入都可能付诸东流。
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今年早些时候还亲自到北京奔走。
向中国客户力推H20,强调这款芯片完全符合现有管制规则。
是中国企业建设人工智能能力的可靠伙伴。
结果,法案提出的第二天,8月23日,风向陡转。
有消息传出,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向国内主要科技企业发出非正式但明确的指导意见:减少采购美国芯片,转向本土替代方案。
这对于正在积极推销合规产品的英伟达来说,无疑是双重打击。
英特尔和高通等同样深度依赖中国市场的芯片巨头日子也不好过。
他们一直在华盛顿展开紧张的游说活动。
反复向政策制定者陈述利害:中国市场丢不得。
中国不仅是最大的买家,它所带来的巨额收入更是支撑这些巨头持续投入下一代技术研发的命脉。
高通曾指出,失去中国这个大客户,意味着研发预算将被大幅压缩。
最终将削弱美国在全球半导体行业的竞争力与创新活力。
企业界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看看数据就清楚了:据行业统计,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出口额已经突破了万亿元人民币大关。
同比增长高达20.3%。
这个数字背后传递的信号再清晰不过:中国本土芯片产业链正在加速成熟。
国产替代的步伐远超外界预期。
与此同时,全球芯片制造的龙头台积电也在不断调整其生产线布局。
将部分产能分散到美国本土或其他地区。
目的就是为了规避因地缘政治紧张可能带来的供应链风险。
这种产业链迁移不仅成本高昂。
也预示着全球芯片供应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而不可逆的变化。
这场美国内部的政策拉锯,引发的震荡早已超出华盛顿的议事厅。
波及到全球脆弱的半导体产业链。
芯片产业是现代全球化分工协作的典范:设计环节高度集中在美国硅谷等创新中心。
制造则需要全球最尖端且耗资巨大的晶圆厂(主要分布在台湾、韩国等地)完成。
而最终的组装测试环节又大量集中在中国大陆及东南亚国家。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模式在过去几十年运转高效。
然而,美国不断加码的单边限制措施,就像往精密的齿轮里扔沙子。
限制芯片出口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中国本土替代战略的加速推进。
中国政府投入巨资扶持本土芯片设计、制造企业。
力图在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可控。
这反过来又导致依赖中国工厂进行最终组装的东南亚制造商面临困境。
他们突然发现某些特定型号的美国芯片组件变得难以获取或者价格飞涨。
生产线因此被迫停滞或减速。
整个链条上的参与者都在努力适应这种人为制造的“脱钩”压力。
寻找新的生存路径。
特朗普团队的算盘里,或许还包含着将芯片作为对华谈判筹码的意图。
试图以此换取中国在其他贸易或政治议题上的让步。
然而,民主党推动的H.R.5022法案一旦成功,将从根本上削弱行政部门的这种筹码运用能力。
把最终决定权牢牢锁死在国会山上。
值得玩味的是,法案要求国会对每一笔特定先进芯片出口进行批准。
这种做法在美国历史上相当罕见。
这实质上是立法机构(国会)对行政机构(总统及其领导的政府部门)传统上拥有的外贸管制权力的强力介入和制衡。
是美国三权分立体制下一种激烈但合法的权力博弈形式。
面对民主党的狙击,特朗普本人选择了强硬回击。
在今年8月13日的一场记者会上,他就提前为自己的政策辩护。
称英伟达H20芯片已经是“老黄历”了,技术上中国可能已经有了类似的东西。
同时他再次强调了那15%的销售分成对美国国库的好处。
然而,参议员们的警告信和紧随其后众议院的法案提案,显然让他陷入了尴尬境地。
暴露出即使是在共和党拥有优势的众议院,他的政策也并非畅通无阻。
国会并不完全唯总统马首是瞻。
克里希纳穆尔西在提交法案后的声明中,特别点出了法案背后的制度性考量:“国会有宪法赋予的责任参与这些关键的国家安全决策。
不能任由行政部门的单方面决策来决定如此重大的问题。”
这番话深刻地折射出当下美国政治的极度分化状态。
在对华强硬这一点上,两党似乎目标一致,因为这能有效吸引国内选票。
但随着中期选举临近,两党在“如何强硬”上却分歧明显:民主党试图通过推动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法案,展现自己捍卫国家安全“寸土不让”的坚定形象。
而共和党内部的鹰派势力也可能被吸引,转而支持该法案。
这无疑会迫使特朗普在党内不同派系(看重经济利益的一派与主张全面遏制的鹰派)之间进行更复杂的平衡和妥协。
归根结底,这场围绕H.R.5022法案的喧嚣,其本质是华盛顿政治内斗在新的国际格局下的又一次投射。
高科技领域的贸易问题,尤其是被视为战略命脉的芯片,不幸成为了两党政治博弈的角斗场。
特朗普代表的是一条更注重短期经济收益、试图在遏制与获利之间寻找平衡点的路径。
而民主党则坚持一种更注重长期战略性封锁、不惜牺牲一部分商业利益也要延缓中国科技进步速度的强硬路线。
夹在中间最受伤的,恰恰是那些本应在全球化市场中公平竞争的美国高科技企业。
它们的战略规划、研发投入和市场前景,被政治风云搅得七零八落。
从更宽广的视角看,全球芯片市场是一个高度复杂、相互依存的巨大生态系统。
其健康发展离不开国际合作。
对抗性的“零和博弈”思维,试图通过筑墙设卡来维护单方面的优势,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双输,甚至多输。
美国企业丧失市场和竞争力。
中国企业被迫加速独立但面临短期阵痛。
全球供应链效率下降导致创新成本上升、产品价格普涨。
普通消费者成为埋单者。
H.R.5022法案最终的命运如何。
它能否闯过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和民主党拥有相当影响力的参议院这两道关卡。
目前看来变数极大,激烈的辩论和拉锯战在所难免。
但无论结果如何,这份法案的提出本身,已经在美中之间本就紧绷的科技关系琴弦上又重重地拨动了一下。
其引发的震荡波将持续扩散。
深远地影响着两个大国乃至全球科技产业的未来格局。
它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美国在应对中国崛起时的战略焦虑、内部撕裂以及政策上的巨大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恐怕才是笼罩在相关企业头顶最长久的阴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