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盛娱乐

说实话,看到梁建章说2063年印度人口可能达到中国的三倍,我第一反应是“夸张了吧”? 但马上翻了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的中方案预测——人家写得清清楚楚:印度2064年左右人口峰值17亿;中国如果维持当前趋势,可能只剩11.5亿。 更悲观的模型里,甚至可能跌到5亿到6亿。 这不是危言耸听,是算出来的。 算出来的结果有时候比眼睛看到的更真实。 中国人口已经在负增长。 2022年第一次出现自然减少,少了85万。 2023年直接扩大到208万。 2024年又减139万,年底总人口14亿828万。 20

恒盛娱乐

热线电话:

恒盛娱乐

梁建章预警:若不及时出手,四十年后印度人口或达中国的三倍

点击次数:149发布日期:2025-11-22 13:38

说实话,看到梁建章说2063年印度人口可能达到中国的三倍,我第一反应是“夸张了吧”?

但马上翻了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的中方案预测——人家写得清清楚楚:印度2064年左右人口峰值17亿;中国如果维持当前趋势,可能只剩11.5亿。

更悲观的模型里,甚至可能跌到5亿到6亿。

这不是危言耸听,是算出来的。

算出来的结果有时候比眼睛看到的更真实。

中国人口已经在负增长。

2022年第一次出现自然减少,少了85万。

2023年直接扩大到208万。

2024年又减139万,年底总人口14亿828万。

2025年一季度结婚登记181万对,同比少了15万对;离婚63万对。

照这势头全年出生人口可能跌破700万,总人口跌破14亿大关——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这不是波动,是断崖。

断崖底下没有缓冲垫。

生育率呢?

2022年1.18,2023年可能1.05左右,2024年估计跌破1.0。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每对夫妻平均生不到一个孩子。

两代人之后人口直接砍一半。

这不是未来预测,是正在进行的塌陷。

年轻人不是不想生,是算完账根本不敢生。

梁建章说得很直白:成本太高。

一线城市房价每平米5万起步,买个80平小两居,首付掏空六个钱包,月供占收入40%。

剩下的钱要吃饭、通勤、社交、还信用卡。

孩子?

生出来放哪?

托育机构一个月七八千,公立名额排队到明年。

从幼儿园到大学,平均每个孩子教育支出30万起,还得加兴趣班、补习、游学、竞赛。

这不是养孩子,是养一个终身项目。

医疗费用更吓人。

普通感冒门诊两三百,发烧住院动辄几千。

儿童医保报销比例有限,自费部分照样压垮中产。

年轻人不是冷漠,是现实。

他们每天加班到九点,周工作时长超40小时是常态。

双职工家庭谁带娃?

父母年纪大了,身体扛不住;请保姆月薪6000,还不一定靠谱。

生一个孩子,等于把两个人的生活压缩成一个人的喘息空间。

这不是选择题,是生存题。

独生子女政策的后遗症还在发酵。

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出生性别比119:100,流动人口中甚至高达128:100。

这意味着每100个适婚女性对应128个男性。

婚姻市场结构性失衡,大量男性找不到对象。

晚婚、不婚成为理性选择。

2015年放开二孩,2021年推三孩,但年轻人已经变了。

孩子不再是“传宗接代”的必需品,而是“有条件才考虑”的奢侈品。

政策调整来得太晚,社会心态早就转弯了。

反观印度,情况完全相反。

2023年印度人口正式超过中国,达到14.2亿。

2024年预估14.4亿,还在涨。

生育率2020年约2.05,虽然也在下降,但远高于更替水平。

联合国预测2050年印度人口16.7亿,2063或2064年达到峰值17亿左右。

他们的金字塔是宽底的——15到64岁劳动年龄人口超10亿,而且每年新增数百万年轻人。

印度没搞过全国性的强制节育。

文化里“多子多福”根深蒂固,尤其在农村。

孩子被视为劳动力、养老保障、家族荣耀。

宗教强化这种观念:生育是责任,是功德。

城市化率2023年才35%,中国已经67%。

城市化慢,传统观念就退得慢。

农村生育率2.5,拉高全国平均值。

印度政府数据也承认城乡差异巨大,但整体趋势没变——人口还在增长,而且增长主力是青壮年。

当然,印度问题一大堆。

贫民窟密布,失业率高,教育医疗资源极度不均,基础设施薄弱。

但人口规模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制造业正在从中国往印度转移,电子、纺织、汽车零部件……订单不会等你慢慢调整。

企业看的是劳动力成本、数量、稳定性。

中国工资涨太快,工人越来越少,订单自然流向更“划算”的地方。

这不是阴谋,是市场选择。

梁建章反复强调:人口不是数字游戏,是国家发展的底层逻辑。

中国过去四十年靠什么崛起?

人口红利。

充沛廉价的劳动力支撑了世界工厂地位,出口拉动GDP增长,吸引外资建厂。

现在红利没了,甚至变成负债。

2025年劳动力人口预计减少5000万,2050年可能只剩7.5亿。

同时,60岁以上人口2024年占比21.5%,2035年超30%;65岁以上2024年14%,2050年逼近30%。

一边是干活的人越来越少,一边是领养老金的人越来越多。

社保基金压力山大,政府补贴缺口年年扩大。

创新也受打击。

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文化潮流,绝大多数来自20到40岁人群。

人口结构老化,意味着创意池子变小、试错成本变高、市场偏好趋于保守。

硅谷为什么年轻?

因为年轻人敢想敢干。

中国如果年轻人比例持续下降,创新速度必然放缓。

梁建章在书里算过,按中方案预测,2063年中国人口11.5亿,印度17亿——三倍差距直接决定人才储备规模。

这不是危言耸听,是数学。

国际地位同样受影响。

过去中国是人口第一大国,全球影响力部分源于体量。

现在帽子让给印度,未来差距拉大,话语权难免削弱。

外交谈判、国际组织投票、文化输出能力,背后都有人口基数支撑。

人少,市场就小;市场小,外资兴趣就低;外资少,技术引进就慢。

这是一个自我强化的负循环。

社会层面更难熬。

农村空心化触目惊心。

年轻人涌向城市,留下老人守着空屋。

养老院床位严重不足,农村互助养老形同虚设。

城市里学校开始合并、缩班,教师编制缩减,教育资源闲置。

十年前抢学位,十年后愁生源。

这种结构性错配,政府很难快速调整。

全球看,所有工业化国家生育率都低。

但中国降得最快、最陡。

日韩也低,但它们是从2.0慢慢滑到1.3,用了三四十年缓冲。

中国从1.8直接砸穿1.0,只用了十年。

缓冲期没给足,政策反应滞后,社会来不及适应。

现在想拉回,难如登天。

印度能不能把人口优势转化为经济红利?

不一定。

他们教育质量差,技能培训弱,女性劳动参与率低。

如果创造不出足够就业岗位,庞大青年人口可能变成社会不稳定源。

但对中国而言,这无关紧要。

关键是:我们在掉队,他们在追赶。

即使印度只发挥50%的人口潜力,也可能超过我们100%的产出。

梁建章不是第一个预警的人,但他是少数用数据说话、不带情绪、只讲模型的学者。

他不做道德评判,不说“年轻人自私”,而是算成本、算收益、算趋势。

这种冷静反而更让人焦虑。

因为你知道他说的每句话,背后都有统计局数字、联合国报告、微观调查支撑。

2025年了,我们还在争论“该不该生”,而印度街头每天新增几万个婴儿。

这不是价值观差异,是生存策略差异。

他们的策略未必好,但至少在延续种群;我们的策略看似理性,实则加速萎缩。

萎缩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没人正视它。

有人会说:科技进步能弥补劳动力不足。

机器人、AI、自动化……

但现实是,高端制造业确实能替代人力,可服务业、护理业、建筑业、农业,大量岗位仍需真人。

一个护工照顾三个老人,AI怎么替代?

一个农民种十亩地,机器人进得去梯田吗?

技术能缓解,但不能逆转结构塌陷。

还有人说:质量比数量重要。

可质量需要基数支撑。

10亿人里挑100万个天才,和5亿人里挑50万个,结果真一样?

顶尖人才分布不是均匀的,基数越大,极端值越高。

硅谷华裔多,不是因为华裔更聪明,是因为中国14亿人基数大。

人口减少,等于主动放弃概率优势。

政策层面,现在刺激生育无非是发钱、延长产假、建托育。

但这些措施治标不治本。

房价不降,教育不减负,职场不改革,发一万块补贴年轻人也觉得杯水车薪。

他们要的是系统性减负,不是零敲碎打的安慰奖。

可系统性改革触动太多利益——学区房、教培、地产、医疗……谁愿意动?

印度政府也在头疼人口压力。

但他们头疼的是怎么创造就业、怎么建学校、怎么供水供电。

我们头疼的是怎么让人愿意生孩子。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问题。

他们的问题有解,我们的问题可能无解。

回到梁建章的预言:2063年,印度人口三倍于中国。

这个时间点不是随便选的。

按当前趋势线性外推,再叠加政策滞后效应,三倍差距完全可能出现。

就算中国立刻出台强力刺激政策,见效也要二十年。

生育率反弹至少需要一代人。

而印度,只要不发生大规模战争或瘟疫,人口增长惯性会持续到2060年代。

这不是宿命论,是路径依赖。

过去的选择锁定了未来的轨道。

我们选择了独生子女,选择了房地产驱动,选择了教育内卷,选择了职场高压。

每一步当时都有理由,但累积起来就是今天的困局。

现在想调头,方向盘已经生锈。

有人说日本老龄化也没崩溃。

但日本有海外资产、有技术壁垒、有高储蓄率。

中国呢?

人均GDP刚过1.2万美元,社保体系尚不健全,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我们没资格学日本“优雅地老去”。

我们可能面临的是未富先老、未强先衰。

2025年的春天,民政局门口排队离婚的人比结婚的多。

产科病房空了一半。

幼儿园倒闭潮从县城蔓延到地级市。

这些现象单独看是新闻,连起来看就是信号。

信号指向同一个结论:人口塌陷已经开始,不是未来时,是现在进行时。

梁建章写《人口战略》,不是为了吓人。

他是想说:这事还能救,但窗口期很短。

再拖十年,连救的机会都没有。

因为人口结构一旦老化,生育意愿一旦固化,政策再猛也拉不回曲线。

就像一辆高速下坡的车,刹车踩晚一秒,结局完全不同。

印度不会感谢我们的失误,但他们一定会利用这个机会。

全球供应链正在重组,谁有年轻劳动力,谁就掌握议价权。

中国制造的护城河,正在被人口结构悄悄侵蚀。

企业不是爱国机器,它们追着成本和效率跑。

今天在越南设厂,明天在印度扩产,后天可能连研发中心都搬走。

人才跟着机会走,机会跟着人口走。

我们总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但变局不是从国际关系开始的,是从人口结构开始的。

当一个国家的年轻人数量开始绝对减少,它的活力、冒险精神、消费欲望、创新冲动,都会系统性下降。

这不是悲观,是观察。

有人质疑梁建章的数据模型。

但联合国、世界银行、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都指向同一趋势。

分歧只在速度,不在方向。

慢一点2070年到10亿,快一点2055年就到——但终点都是萎缩。

争论细节没意义,承认事实才有出路。

出路在哪?

没人知道确切答案。

但至少得先承认:生孩子对当代年轻人来说,是一项高成本、高风险、低回报的非理性行为。

除非社会愿意承担大部分成本,否则生育率不可能回升。

这意味着要动真格的改革:房产税压房价、教育去资本化、医疗普惠化、职场反内卷。

这些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要捅马蜂窝。

印度不需要做这些。

他们的年轻人自然结婚、自然生育,社会系统自动运转。

我们却要靠政策刺激、财政补贴、舆论引导,才能勉强维持。

这种被动,本身就是衰落的征兆。

2025年,中国14亿人口的数字还在,但内核已经变了。

它不再是一个扩张型、增长型、年轻型的社会,而是一个收缩型、稳定型、老年型的社会。

这种转变悄无声息,但影响无处不在。

从你找工作难,到养老金延迟,到小区幼儿园关门,全是连锁反应。

梁建章不是在预言灾难,他是在描述一个正在发生的现实。

只是大多数人选择不看,因为看太疼。

但捂住眼睛,悬崖还在那里。

印度人口超过中国的那天,没人放鞭炮庆祝。

但十年后,二十年后,当中国企业在印度建厂、当印度留学生主导国际会议、当全球市场重心南移,我们会突然想起:那个2023年说“三倍差距”的人,其实早就提醒过我们。

现在的问题不是“会不会发生”,而是“我们还能做什么”。

答案可能令人沮丧:能做的不多,但不做一定更糟。

时间不等人,人口曲线不等人。

2063年听起来很远,但对一个孩子来说,只是从出生到中年。

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只是从焦虑到认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