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贵阳市尚和锦城小区的业主黄先生用无人机拍摄到令人惊讶的一幕:小区2栋顶楼竟“长”出一座两层高的“小洋房”。这座突兀的建筑不仅侵占了全体业主的公共空间,更让整栋楼的居民为安全提心吊胆。
楼顶违建现象频发,安全隐患不容小觑
在贵阳市尚和锦城小区,业主黄先生通过无人机拍摄的画面显示,有业主在楼顶公共空间加盖了两层结构的“小洋房”,并将通往楼顶的通道封锁,使原本用于晾晒和应急逃生的公共区域变为私人空间。
类似情况在其他地区也有发生,例如天津河西区新城大厦楼顶建有8处彩钢棚,其中一处甚至在楼顶矮墙上用红砖加高,专家指出此类建设与原结构无有效连接,存在倒塌风险。河南滑县中州府小区18栋住宅楼中,有17栋楼顶存在私搭乱建,部分建筑破坏原有保温层和防水结构,导致楼下住户房屋漏水、墙面发霉。这些违建不仅侵占公共区域,更可能增加楼房荷载,影响排水、消防等系统,威胁整体建筑安全。
违建屡禁不止,多方因素导致治理难
尽管居民多次投诉,但违建问题往往难以根治。一方面,部分业主盲目跟风,误认为“盖的面积越多赔偿越多”,或在开发商口头承诺“楼顶可搭建”的误导下抢建。另一方面,治理流程长、执法阻力大。
例如,鹤岗市检测小区的违建问题从下达整改通知到强制拆除决定,流程耗时超一年,期间仍有新建违建出现。执法部门面临取证难、当事人不配合等问题,如贵阳尚和锦城案例中,违建业主拒绝配合调查,执法人员只能通过无人机取证,拖慢处理进度。此外,部分物业公司未能有效履行巡查和报告责任,甚至默许或纵容违建行为。
多地探索治理新机制,防控结合是关键
针对违建顽疾,部分地区尝试通过技术手段和制度创新提升治理效率。例如,贵阳云岩区综合执法大队利用无人机取证,解决入户调查难的问题;福州台江区建立“早发现、早制止、早拆除”机制,通过日常巡查和鼓励业主自拆,累计拆除违建面积超1万平方米。
#民生聚光灯#上海则建议优化执法流程,缩短处置周期,并加强跨部门协作。此外,强化源头预防尤为重要。有专家建议,应明确要求物业公司承担前期巡查和报告责任,对失职物业进行处罚。同时,通过案例宣传提升居民法律意识,从源头上减少违建动机。
楼顶“小洋房”的背后,是城市治理中公共利益与个人私欲的博弈。从无人机取证到物业问责,创新手段正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新路径。但根本解决之道,仍在于筑牢“违建必究”的制度防线,让每一个屋顶都不再成为法外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