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盟扩容终于来到了这一步,24年之后,一张新面孔缓缓进入聚光灯下。140万人口的小国东帝汶,举着星光斑驳的国旗,在吉隆坡的喧嚣中听到了各路大佬的掌声。舞台上是东盟十国的旗帜拼成的阵列,怎么说呢,这场面既庄严,也说不出是庆祝还是自嘲。
“我们创造了历史!”东帝汶总理的嗓音几乎高过话筒。他激动得像刚考完驾照的新人。多年梦想,几乎成了东南亚的老笑话,如今终于被实现。可细数下来,东帝汶也太磕磕绊绊了。被葡萄牙占了400年,1975年好不容易想独立,印尼扛着枪又来了个24年。直到联合国管着公投,才在2002年牵强地获得了独立资格。22年过去,终于不再是“准成员国”,而是有了实打实的入场券。时间留给弱者的,按惯例只剩等待。
东盟第11国出现了。一下把东南亚的地图拉伸到澳大利亚北边、太平洋的交汇口,区域安全感仿佛一下有了尺度。但字面上的“扩张”,并不总能掩盖现实的窘迫。140万人口,GDP才20亿美金。算上满地的椰树、低矮的平房和一条又一条通向外部的海运通道,东帝汶更像一枚用资源和位置镶边的小钉子。只是没人会轻视,这枚钉子钉在能源运输的咽喉眼上。油气储量也不算太寒酸,1.6亿吨油当量,周围大国谁又真的不心动?
峰会另一边,泰国和柬埔寨淡定地签着停火协议。相互释放18名士兵,把边境的大炮挪走,现场没人拍手叫好。但跌跌撞撞的柏威夏寺争端,这么多年就没安稳过。这天签下协议,每个动作都像是在配合东盟的节奏。谁都明白,迎新容易,管内更难。拉新成员,自己家还闹矛盾,不寒碜才怪。东盟这一把题,做得有点着急,但不能不做。
东南亚版图在变,这种变化,显然不只是数据堆砌那么简单。东帝汶和泰柬停火,是表面上的“双喜临门”。背地里,却还有更大的风暴在酝酿。南海局势、中美拉锯、供应链博弈、芯片争夺,一条条明线黑线,谁敢说自己能hold住。东盟能不能像欧盟那样抱团,其实每年都有人在问。贸易额没撑起来,分歧没消化掉,不被大国骑脸已经算是胜利了。
东帝汶被许多外人戏称“配菜”,但殊不知,有时候就是一撮香料定乾坤。它的地理位置,将各种海域衔接起来,让能源运输不再死死倚靠中东。可惜啊,石油和天然气的希望,也许只够补贴自己的预算而已。但只要区域格局在变,棋盘上谁都无法缺席。去年它好不容易爬到准成员门槛,这次终于站在了正门口,台上的笑容既是庆贺,也是无奈。
东盟的年度峰会还把美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统统拉来了。都想蹭东盟的热度,顺便在本地事务上讲两句话。以前,是这些大国指挥着东盟集体下棋;而现在,东盟似乎有了一点自己的腔调。区域对话枢纽的帽子,被迫戴上了,谁敢甩?
坦白说,这里面的变与不变,谁都心知肚明。内部分歧,外部压力,政治意志的觉醒,效率的拖沓,像跳动的心电图,一刻波动一刻失落。“有政治意志的共同体”这个路数,东盟还在学,偶尔学得像,偶尔像假笑。
东帝汶入盟,是地理的挪动,也是历史的缝隙。泰柬的停火,是表面和平,也是内部焦虑。南海的风暴、全球供应链的盲区,在这座年度峰会的影子下,一次又一次被搪塞过去。
谁还会相信区域团结?谁还在等大国给自己打分?或许正如东帝汶总理的那句“梦想实现”,声音里同样藏着动荡和无解。
那天会场的灯很亮。每个人的脸上是点缀的微笑,也是一点点的疲惫和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