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希汉的2个师,击溃桂军9个师,陈赓却急电:快撤,不留一兵一卒
周希汉指挥第十三军两个师,打退桂军9个师。但是,陈赓很快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当即发来电报:“立即撤退,一个兵也不留”。
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以后,国共两党的实力对比已有了根本的改变。蒋介石赖以成名的中央军精英部队,在这几场战斗中几乎全军覆没。这对一个从枪杆子里爬出来的独裁者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于是,在李宗仁和白崇禧的领导下,原先受蒋介石压制的桂系军阀开始兴起。
搜索
身为“华中剿总”总指挥的白崇禧,手握数十万大军,其中桂系大军超过十万。于是白崇禧乘机向蒋介石施加压力,逼他下台,暂时向李宗仁“让渡”“总统”之位。李宗仁这样做“总统”的心愿,虽然只是个暂时的“总统”。
所以,我军若欲解放全中国,则白崇禧之桂军,将成为最大的阻碍。
白崇禧从北伐开始就是一位有名的将军。他足智多谋,人称“小诸葛”。他极端反共,使我军损失惨重。白崇禧领导的桂军在湘江之战中对红军进行了阻截,使我军伤亡惨重。红军离开江西时有八千六千余人,渡过湘江时只有三万余人。
关于这一点,黄克诚回忆道:“桂系军队,不但有战斗力,而且有灵活的战术,不从正面进攻,也不从后面进攻,而从侧翼迂回。广西道路狭窄,山高沟深,林深林密,桂军利用地势之利,从侧翼包抄,突施奇袭,常能取得胜利。而我们的军队,因为人生地不熟,又没有民众的支持,所以吃了大亏。”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桂军和中央军在作战方式上是截然不同的。中央军装备精良,战斗风格更加标准,是一场硬仗。桂军则善于运动战,山地战,渗透战,其穿插迂回的本领,不比我军逊色。所以,消灭桂军的策略,不能用对付中央军的办法。要对付诡诈多变的白崇禧,前线指挥员须有较大的自主权,不可全盘照抄上级的作战计划,而须视实际情况而定。这就给前线指挥官们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幸好,陈赓将军就是这样一位善于随机应变的人。
搜索
一九四九年四月,渡江战役正式打响,陈赓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陈赓已升为二野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统率13,14,15三个兵团,总兵力20万余人,战斗力很强。到五月,第四兵团随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攻占上海,攻占杭州,攻占南昌。但是毛泽东仍然担忧白崇禧的桂军没有受到有效的打击。
白崇禧的主力部队原在武汉一带.但是,渡江战役之后,白崇禧率军后撤,让出了一大片国土。白崇禧企图把主力撤到湘南,利用山地复杂的地形和我军决战。如果打败了我们的军队,就能把桂家族的力量再打到长江上去;如果战事不利,我们可以退到广西,退到海南,退到越南去。这就是为什么解放军在攻占几座城市的过程中,始终无法把桂军的主力抓回来的原因。
与此同时,白崇禧也不是简单的退却.他密切注意我军的动静,只要我军稍有异动,即集中优势兵力予以合围。例如一九四九年十月二日,白崇禧在青树坪伏击我四十九军。在这个口袋阵中,49军吃了大亏,是渡江战役后国军为数不多的胜仗之一。
早在五月,陈赓就险些被白崇禧所骗。当时,中央军委命令陈赓把第四兵团交给林彪,罗荣桓来指挥。
当月底,中央军委作出湘赣战役的决定。为配合四野作战,陈赓命令第十三、十四两军渡江作战,渡过赣江。
但是,周希汉的第十三军刚刚渡过赣江,就被诡计多端的白崇禧发觉。白崇禧马上调集9个师包围了刚刚渡江的我军两个师,搞得第四军参谋长郭天民十分着急。不过,和郭天民不一样的是陈赓,他沉着冷静地指了指地图上的每一个人:
“敌人虽然调集了九个师过来,但因为地势所限,最多只有四个师能在正面展开战斗。这四个师,按照白崇禧的习惯,一般分作两个梯队,这样算起来,正面只有两个师,也就是八个团。八个团要消灭十三军两个师,是很困难的。”
大家都知道,第十三军乃是二野之中的精兵,周希汉更是一等一的猛将,他的部队不会那么容易就被敌人歼灭。
没过多久,周希汉就真的做到了。
回电:“敌军已被俘获,俘虏数百,缴获火炮十余门,敌军已乱,已开始撤退,我方正欲追击。”
搜索
在接到周希汉发来的电报之后,整个指挥中心都沸腾了起来。一名军官叫来了周希汉:“周希汉,干得漂亮!快追,我们立刻组织援军!”
然而,陈赓却抢过麦克风,大声说道:
“周希汉,你给我退回去,不要再追了!我跟你说,明日黎明之前,所有人都要撤到赣江东岸去。记住,立刻撤退,一定要退到东岸,守住渡口!”
部署完毕,郭天民疑惑地问道:“司令员,13军陷入困境的时候,您看起来一点也不着急,现在敌人已经退走了,您为什么还要让他们撤?”
陈赓回答说:
“白崇禧老奸巨滑,八团歼我二师,自是不能,而九师亦非我所能。你们想一想,为什么他的九个师无缘无故地撤退了?因此,他的计划是先撤一段,诱敌深入,再截断沿江渡口,待第13军摆出追击阵形后,再分割包围。到时候,再想挽回,就难了。13军现在的胜利,很可能是由于敌人调整了部署,偶然而造成的,并不能扰乱敌人的基本态势。如今四野主力未至,在赣江西岸与敌军耗下去没有任何意义,还不如赶紧撤到东岸休整。待四野渡过长江,再配合作战,胜算就大了。”
陈赓深入浅出地分析,令指挥所上下无不为之折服。他很清楚白崇禧的底细。面对白崇禧,陈赓虽然吃过几次亏,但这一次,他可不想再中计。
宛东之战,陈赓对张轸兵团的包围,已经接近胜利的边缘。但是白崇禧已看穿了我们的计划。他一方面用中文呼叫张轸,要他继续东进;接着,他又用日语下令:“马上向西回南阳。”很明显,白崇禧对陈赓的性格也很了解。作为一名特工,陈赓喜欢亲自监听敌人的通信,但他并不会日语。结果不出白崇禧所料,陈赓掉进了圈套里。最后,陈赓两手空空地回到宛东,错过了歼灭整编的3个师的大好时机,让到手的鸭子飞了。
现在陈赓再遇白崇禧,绝不能再让他跑了!但是,这次湘赣之战,我们还是没能留住桂军的主力,只歼灭了四千六百多人。
搜索
所以,毛泽东认为,我们过去那种“迂回”、“穿插”的战术,可能是行不通的。他认为,他们应该改变策略,将敌人团团围住。一九四九年七月十六日,毛泽东电告林彪,邓子恢等:
“……全然不顾白部临时布置,远远超越,占据其后方,逼其与我军决战。白匪人数不多,狡猾得很,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和我们开战的。所以你要准备把白匪十万人诱到广西,桂林,南宁,柳州,甚至追到昆明去消灭他们。”
如此宏伟的战略计划,只有毛泽东那样的大将军才能想得出来。令人吃惊的是,陈赓于六月四日在他的日记中提出了他的战略构想:集中二野、四野之力,分两路直进两广、云贵,截断桂军后路,争取早日占领西南五省。
果然不愧是大将。陈赓虽然只是一团之长,但是他已经有了纵观全局的能力。正是这一观点使陈赓和毛泽东在战略上“不谋而合”。就是林彪也做不到。
在毛泽东提出“大穿插大包围大迂回”战略之后,林彪又命令第四兵团进湖南,企图消灭白崇禧的主力。但陈赓对此有不同意见。他认为白崇禧非常狡猾,正面作战很难将其歼灭。所以,向湖南进军,是反对毛泽东大迂回大包围的策略的,对白崇禧构不成根本的威胁。
为此,陈赓将他的意见直接上报中央军委。
陈赓首先认为,如果要进湖南,只能从侧翼攻击白崇禧的后军,使他们的主力象鸭子似地退到两广去,为将来歼灭敌人创造困难;
其次,就白崇禧的个性而言,正面作战,也许是一种妄想;
再者,军队以北方人居多,不习惯南方炎热潮湿的气候,盛夏时节,不宜再作无谓的消耗;
最后,提出利用第四兵团的有利条件,继续南进,实行中央军委所定的“大迂回大包围”的作战方针,占领广州,截断白崇禧到广东的后路。
陈赓以兵团司令的身份,向军委提出建议,这是一种“越级请示”,是一种很大的勇气,也是很有智慧的。
接着,陈赓又打电报给林彪和刘伯承,说这是因为暑热的缘故。
导致非战斗人员伤亡增加。所以,他们想要暂时休整一下,等到三伏天之后再出发。
搜索
最终,中央军委、林彪、刘伯承同意了陈赓的建议。首先,林彪改变了之前的作战计划,确定了东、中、西路南下进军的方针。陈赓兵团的作战目标由湖南改为广东;此外,四野、二野众军就地休整,进行适应性训练,以达到最佳战斗状态。
陈赓敢于坦率直言,能够做到实事求是,而毛泽东也从善如流,肯定了陈赓的建议。陈赓的地位,绝不仅仅只是兵团司令,他的建议和指挥具有战略意义。
9月4日,第四兵团领导机关进驻赣州,当时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和第三书记方方等人,以及15兵团部都已到达。9月7日,陈赓协助叶剑英召开解放广东的作战会议,传达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关于大迂回、大包围的作战方针。同时,陈赓还向叶剑英提交了进攻广州的部署和作战方案。
会议结束后,陈赓将作战方案交给叶剑英审批。叶剑英审阅后说:“写得很好,没有意见。”随后,叶剑英动笔改了两个字,将电文后的署名——“叶陈”改为了“陈叶”。
陈赓一看急了,急忙说:“不行,这不合规矩!我的名字怎么能放在总参谋长的前面?”
然而叶剑英坚持说:“这是作战问题,不是别的问题。中央命你指挥作战,你的名字当然要放在前面。不然你一个人署名好了!”
陈赓取回电报稿后,又将署名改了回来,才送到了中央军委。
叶剑英元帅修改名字的顺序,一方面显示了他的高风亮节,不争功、不求名;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中央军委以及叶剑英对陈赓的绝对信任。陈赓在南下作战中,具有一定的便宜行事权。而在这场南下作战中,陈赓连续三次进行了机变指挥。
按照原计划,陈赓兵团的目标是解放广州。战斗打响后,陈赓兵团向广州的门户——韶关迅速推进。这时,中路的林彪发起了衡宝战役,牵制了白崇禧的主力。无奈之下,驻扎在广东的桂军被迫北援湖南,而驻守在广东的余汉谋则陷入孤立。
在短时间内,陈赓就攻克了韶关,使得广州无险可守。林彪认为,余汉谋应该会放弃广州,而选择乘铁路向西逃跑。因此,林彪建议陈赓放弃攻击广州,直接向广西进军,切断白崇禧的退路。
然而,陈赓通过香港的情报发现,余汉谋并没有向西逃跑的打算,而是准备在广州周边抵抗一段时间。同时,第四兵团距离桂林、柳州的直线距离有1300公里。从时间上考虑,根本无法实现切断敌军退路的目的。如此一来,还将余汉谋部放走了,这与大迂回、大包围的精神不符。
因此,陈赓立即起草文件,并与叶剑英一起向中央军委的毛泽东发电,并报告林彪和邓子恢。
叶、陈认为,应该顺势攻取广州,消灭余汉谋部。占领广州后不停留,然后从水路直取南宁。若放弃广州不攻而直取桂林,存在两头落空的风险。
得到陈赓电报后,林彪和毛泽东先后同意了陈赓的主张,陈赓和邓华兵团依旧按原计划向广州进军。
在陈、邓两大兵团的攻击下,余汉谋部慌忙撤退。陈赓立刻判断,余汉谋不可能从珠江口逃走,因为船只不够。他的逃跑路线有两种,一是沿海岸向雷州半岛逃跑,控制雷州半岛后再撤往海南;另一种则是向广西逃亡。
于是陈赓立即进行了第一次机变指挥。首先,解放军不进入广州城,而是直接追击敌军,因为只有消灭了敌军的有生力量才是关键。其次,他命令45师进入佛山进行阻截,堵住敌军向海南撤退的道路;同时指挥14军昼夜兼程,占领广州以西的三水、四会等城市,切断敌军逃往广西的道路。
然而就在此时,林彪却发来电报。他认为第4兵团距离余汉谋部较远,担心追不上,反而导致其逃窜到广西与白崇禧结合。因此林彪建议陈赓:“若你们追不上敌人,则望停止追击。关于广西作战,需等整个部署与配合后,再统一行动。”
如果换成其他指挥员,或许已经停止追击了。然而,陈赓却认为,若放任敌军逃到海南岛,无疑将增加我军解放该岛的难度。因此,不仅应该追上敌军,也有能力追击敌军。
因此,陈赓进行了第二次机变指挥,各军营继续加快进攻,将敌军追上并歼灭。
经过陈赓的精心布置,余汉谋部很快就撞上了我军布置的天罗地网。10月15日,14军追上国军39军,迫使103师的4000多人投降。此后,14军军长李成芳
报告,广州的逃军正在向阳江县方向逃窜,企图通过阳江前往雷州半岛。
陈赓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进行了第三次机变指挥。他统一指挥了14军的3个师、15军的2个师和13军的1个师,共6个师,昼夜兼程向阳江方向合围。
就这样,国民党逃军主力在阳江县方向被我军三面包围。随后,14军第120团奋勇向前,占领了要地,从而四面将敌军包围。国民党军为了逃命,集中了3个师,对我军的包围圈发动了绝望的攻击。然而,他们的进攻如同拍岸的巨浪,被岸边的巨石击成白沫。我军的反击让敌军伤亡惨重。
仅用一天的时间,我军就消灭了包围圈中的敌军4个军的大部。到了27日,国民党在广东的主力部队全部被消灭,广东顺利解放,实现了对白崇禧集团东南面的包围。
就在此时,衡宝战役也结束了。林彪随机应变,大败白崇禧的主力。随后,陈赓带领部队,沿着海岸线进行兜击,彻底切断了白崇禧退往海南的道路。此战中,第4兵团消灭了桂军1.2万余人,缴获了火炮42门,汽车400多辆,其中还包括李宗仁和白崇禧的专车,甚至李宗仁佩戴的宝剑也被缴获了。
此时,白崇禧还在雷州半岛的战船上,等待着自己的余部。然而,左等右等,却发现一个人也没来,不禁号啕大哭。李宗仁、白崇禧数十年的经营,就此毁于一旦。
#深度好文计划#
总结:在归林彪指挥之前,林彪曾要求直接联络到师级。然而陈赓却拒绝了,只允许联络到军级。后来陈赓解释说:
“如果直接联络到师级,停止追击的命令下达后,正按我们计划行军的各师,马上就会乱了套。各师停下来,我们再下继续追击的命令,一天时间就白白过去了。敌人很容易争取到时间逃到雷州半岛,战斗就不好打了。”
陈赓的作战讲究主动性和实事求是,他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他真正做到了“用兵之妙,存于一心”。正是他的三次机变指挥,使得广东国军被彻底消灭。陈赓,确实没有辜负毛泽东、林彪和叶剑英对他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