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把和白俄罗斯接壤的边境口岸都关掉了,中欧班列的运输不得不中断了。
没想到,真正吃亏最大的人竟然不是远在亚洲的中国,而是波兰自己国内的企业还有经济。
到底是谁在对弈,又是谁陷入了困境呢?
关闭口岸,波兰动手打了自己
波兰下令一声,把通往白俄罗斯的所有铁路和公路口岸都给封了。
这操作一出来,很多人就觉得是想给中国使个厉害的势头。
说到底,这条路线担负着大量中国出口货物跑进欧洲的重任。
中欧班列几年来一直经过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然后到达德国、荷兰这些国家,算得上是欧亚大陆上最稳妥的陆路物流通道之一。
波兰说这是为了“国家安全”而这么做。
确实隐藏着一些考虑,边境形势挺复杂,军事行动不断,偶尔还能看到无人机飞过。
把所有口岸都关掉,动作太快太猛,搞得波兰境内都措手不及了。
不少从德国、法国发往中国的返程列车,直接卡在边境,站台空荡荡的,车厢里可是挤满了人。
一开始,欧洲媒体和一些专家都觉得,这样一来,中国可能会遇到挺大的难题。
几百列货运列车得重新安排调度,几百万吨货物被卡在半路上,不光让运输变得慢了不少,成本也是一蹭蹭往上窜。
其实真正着急的,可不是咱们中国。
波兰那边的运输企业都快坐不住啦。
边境附近的仓储物流公司都在抱怨,媒体也说了,几个重要口岸城市的商户订单锐减,变化挺明显。
餐厅、加油站、宾馆这些行业的客流量都直线下降啦。
中欧班列不搬运货,人员和物流也都跟着搁置啦。
这几年,波兰靠着良好的地理位置,享尽了各种便利。
中欧班列到达欧盟的第一站,就是马拉舍维奇口岸。每当一列班列进出这里,波兰都能从中获益不少。
货运公司主要靠中转、报关和装卸服务赚稳定的钱,地方政府也能分到一些好处。
中欧之间的贸易越发兴旺,波兰的顺风车业务也变得特别稳妥。
此刻,车辆都停了,资金也用完了,当地的官员们开始向上级反映压力。
据波兰经济智库估算,口岸关掉之后,每个月直接的贸易损失可能得超过十亿欧元,更别说长远的信誉受到的冲击了。
原本信任波兰的欧洲客户,现在都在盘算着换个通道走了。
没想到突如其来的一次封锁行动,本打算借机扩大影响,结果反倒把自己踩了个跤。
中欧班列绕道走,中国不等波兰回头
中国没有对波兰的举动搞什么大动作,而是赶紧铺设了备用通路。
外交部的说法挺平静,态度也很坚决:中欧的经贸通道不能停,也绝对不会被某个节点给拦住。
一轮运输路线的大变动就此拉开了帷幕。
原本沿白俄罗斯—波兰线路的货物,有一部分转了个弯,改走中亚方向,经过中吉乌铁路,从那儿进欧洲。
另一批货物则从连云港、宁波这些港口出发,先到达希腊、意大利等国家的港口,然后再靠陆路继续深入欧洲内陆。
其实,很多货主还是偏爱海运,毕竟虽然速度不算快,但价格实惠,风险也比较把控得住,更关键的是不用再只靠一个港口。
中国东南沿海那些港口的货运量都在飞快增长,速度挺让人惊讶的。
数据显示,不到几周的时间里,从天津港出发转向海陆联运的新线路班列就翻了一番,增势挺猛的。
这个转变在欧洲引起了连锁反应,影响持续发酵。
匈牙利布达佩斯、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奥地利维也纳这些内陆物流枢纽,现在都成了中欧班列的新终点站,局势可是大不一样啦。
原本靠波兰走的德企,现在都改道通过匈牙利入境啦。
塞尔维亚也表态,愿意提供长期稳妥的港口支持,加入到中欧陆路贸易体系的建设中去。
中东欧的国家们都觉得有机会,但波兰呢,却眼巴巴地看着这些生意都被别人拿走了。
波兰的专家提醒说,要是长时间一直这么关着门不开放,波兰在“欧亚桥头堡”这个位置上的战略重要性呀,就会慢慢减弱哩。
中国方面会把布局再往深里推一步,做得更扎实。
不仅在新增通道上下功夫,还在加快打造北极航线、跨里海路线以及中欧联运的新枢纽。
替代路线不仅仅是临时应付的办法,而是新一轮物流布局调整的起点。
波兰关闭了一扇门,也为中国打开了一扇窗。
门外不是空旷的地面,而是一片通向欧洲的宽广大陆。
波兰误判局势,国内反噬来得太快
一开始宣布关闭口岸时,波兰政府扬言“国家安全放在第一位”,可是没过多久,国内的实际情况就开始反弹。
运输协会、商会、地方议会一个接一个出来说话,纷纷批评这事缺少全面考虑,没有做好统筹谋划。
不少出口型企业跟媒体表示,很多订单都被客户取消了,原因就是没法保证按时发货。
有的跨境电商平台甚至暂停了向中国商品的出货。
仓库已经空了,司机们都歇业了,报关行也关门了,连带着那些小型快递公司也陷入了亏损的境地。
波兰边境的那些城市原本收入就不高,一旦关闭了门,那几乎就等于把他们的生活来源给断了。
以前靠班列流量过日子的那些小企业主,现在直接转行到别的城市去找工作了。
那家物流公司向政府申请补助,可一直没得到回复。
眼见生意愈发清淡,公众的议论也纷纷开始怀疑这笔投入到底划不划算。
有篇分析文章提到,波兰高估了自己在中欧贸易里的重要性,虽然地理位置居中,但并不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点。
等替代路线一开动,班列几天时间就避开了波兰。
曾经让人引以为豪的“欧亚桥头堡”,现在却慢慢变得越来越空荡荡。
一些波兰学者开始思索,政府为啥做出这么仓促的决定。
有不少人觉得,可能是出于配合北约和欧盟的总体战略计划,想通过封锁白俄罗斯来展现一下自己的强硬态度。
不过,这么一搞强硬,反倒把自己的物流和生意撞了个墙,欧洲其他国家可没因此点赞波兰的做法。
德国媒体直言,这种拿牺牲欧盟整体利益当代价的手段,未必能换来真正的安全保障。
欧洲议会里也有人在问:要是连中欧班列都保证不了顺畅,那欧盟的供应链还能靠什么维护呀?
普通波兰老百姓的心情反而更直接,他们不太在意那些地缘政治的问题,只是看到油价蹭蹭上涨、快递老迟到、生意越做越惨。
根据一份民意调查,超过六成的受访者对关闭口岸表示不赞成。
在记者会上,政府发言人在被追问时,语气逐渐变得温和,他提到“会考虑再次开放的可能性”。
市场的信心可不会光等着你,失去一次信任,要想再恢复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供应链重构,中国另起炉灶更主动
对于中国而言,这场风波没搞得一团糟,反倒促进了通道的进一步改善和提升。
过去那种全靠一条通道的做事方式,逐渐被分散式、多点连接的方案所取代。
沿着“一带一路”路线,中国正逐步建立起一种“多条路线同时推进”的陆路物流新体系。
中亚、南欧、北极、跨海这些线路,每一条都各司其职,设有清晰的节点和分工。
匈牙利变成了新的转运中心,布达佩斯的中欧班列衔接实力也很快提升了不少。
塞尔维亚积极联系中国铁路企业,提供政策优惠和土地资源支持。
哈萨克斯坦和中国合作的霍尔果斯陆港货运量猛增,变成绕过白俄罗斯的关键枢纽。
在海运这块,中远海运增加了直达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的航线,平均装运时间缩短了五天。
这些备用路线最开始只是帮衬的选择,现在竟然变成了主要的途径啦。
不仅货源挺足,政治上的变数也少得多,沟通起来也顺畅不少。
物流公司肯愿意出力,企业客户也纷纷跟着动起来。
对那些对稳定性要求挺高的品牌商来说,宁愿多掏点钱,也不想再去赌“波兰能不能顺利通关”。
一些国际咨询公司发布的报告里提到,中国的突如其来的转变让人挺惊讶的。
短短几周的时间,中国就顺利完成了从“中心化通道”到“模块化布局”的转变。
曾几何时,波兰掌握着连接中欧陆路运输的通关权。
现如今,这个控制权已经被融入到一个更为庞大的网络中,变得不那么集中。
一位对中欧班列运行了然于心的物流负责人说:“现在我们发货,已经不会再提前指定一定走波兰了。”
他拨开电脑,屏幕上显示着七八条各不相同的路线备用方案。
他讲,哪条路快、哪条划算、哪条稳,都能随意安排,可是波兰,在这些选择里已经排到最后了。
这边的人眼光更长远一些。
曾经是“借助波兰走进欧洲”,将来则会变成“多个渠道通向欧洲,波兰只是其中的一个”。
这种变化可不像一时的情绪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调整,一旦新的供应链体系搭建完成,要想回到过去的老路,基本上难以实现。
波兰曾经的副外长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要是不开始反省自己的问题,早晚会被挤出欧亚物流的核心路线。
这句话一传回国内,政界都震了一下,可民间嘛,反倒多是无奈叹息。
原本以为是针对外部的边境封锁,结果却让波兰自己卡在了里面。,外头的世界可没闲着,丝毫没放慢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