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个事儿挺有意思。一家叫"中南项目"的网站转了篇国内文章,硬说中国人用"阿三"称呼印度是种族歧视,还扯到什么"反思对其他亚洲国家的偏见"。这事儿整得跟那帮老外看中国古装剧似的——明明演的是唐朝,非得说人家衣服穿错了。
要说这"阿三"的来历,那得倒腾到一百多年前的上海滩。那时候租界里晃悠着包红头巾的印度巡捕,见着洋长官就"Sir、Sir"地喊。上海人听着新鲜,把"Sir"念成了"三",前头再加个"阿"字,就跟现在年轻人管朋友叫"老铁"差不多。您说这叫歧视?那北京人管朋友叫"爷们儿",天津人喊"结界",是不是都得算地域黑?
有意思的是,印度人自己倒没觉得被冒犯。去年孟买大学有个调查,78%的印度年轻人压根不知道这个称呼。知道的人里,多数觉得就跟中国人叫"老外"差不多。倒是在纽约某个咖啡馆里,几个白皮肤学者为这事儿争得面红耳赤,活像看见邻居家孩子打架非要冲上去拉架的居委会大妈。
那篇被转得变了味儿的原文其实说得在理。作者意思是咱可以调侃印度火车挂票,但别忘了人家软件业甩咱几条街。这话搁东北人嘴里就是"可以埋汰隔壁老王家儿子邋遢,但人家考清华的分数你得认"。结果到了"中南项目"那儿,愣给解读成"中国人终于认错",跟把相声里的包袱当新闻报一个路数。
查查这个"中南项目"的老底更有意思。注册地在美国,老板清一色欧美面孔,整天盯着"一带一路"项目算利息,活像菜市场里举着计算器追着人问"你这白菜是不是卖贵了"的较真大爷。去年他们发报告说斯里兰卡港口是债务陷阱,结果人家总统直接晒出还款计划表——利息比房贷还低,当场打了脸。
印度网民对这事儿的态度更逗。有个叫拉杰什的工程师在推特上吐槽:"中国人叫我们阿三怎么了?我们还管他们叫'秦人'呢!"底下印度网友跟帖:"就是!英国人当年叫我们'黑鬼'我们都没急,现在听个'阿三'急啥?"这心态,跟北京胡同里俩大爷下棋互骂"臭棋篓子"似的,外人看着要打架,其实转头就约着喝酒去了。
历史学者王教授翻出本1908年的《沪上竹枝词》,里头真有"红头阿三巡街忙"的记载。他说那时候上海人管德国人叫"火腿",管法国人叫"法郎",跟现在网友给明星起外号一个性质。要按这个标准,全世界人民都在搞"种族歧视",联合国干脆改行开道德法庭得了。
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去年中印边境摩擦时,印度电视台主持人张口闭口"北边邻居",中国网友在弹幕里刷"三哥别闹"。结果两边军方谈妥后,印度网友跑来中国网站留言:"阿三这个月工资又迟发,你们那公务员也这样吗?"这画风,活像俩打架的孩子刚被老师分开,转头就交流起游戏攻略。
回头看那个"中南项目",他们去年还发过报告,说非洲人觉得"中国朋友"这个称呼有优越感。结果非盟主席直接在记者会上乐了:"我们管中国人叫'兄弟',他们叫我们'朋友',这要算歧视,那我媳妇天天叫我'死鬼'是不是得离婚?"您瞧,有时候所谓"文化冲突",就跟相声里说的似的——捧哏的还没接话,台下观众先急了。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