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一则来自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在全球产业链上炸开了锅——6月中国对美稀土磁体出口量飙升至353吨,较5月的46吨暴增660%。这个近乎7倍的涨幅,让西方媒体瞬间沸腾,部分声音甚至高呼“中美稀土和解”“中国用稀土换芯片解禁”。但真相真的如此简单吗?
更耐人寻味的是,在出口数据暴涨的同时,中国悄然打破了延续四年的稀土开采配额公布惯例,首次未公开年度配额具体数字。这一系列动作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战略意图?是中美博弈的短暂缓和,还是中国主动调整资源管控方式的开始?
一、6月出口暴涨660%:是全面松绑,还是低基数反弹?
1.数据背后的“断供”真相
6月对美353吨的稀土磁体出口量看似惊人,但若回顾5月的数据——仅约46吨,就会发现这一涨幅更像是“从谷底反弹”而非“全面放开”。此前,中国对中重稀土实施严格出口管制,导致美国车企(如铃木)因零部件短缺被迫减产停产。4-5月的出口低迷,实际上是中国反制措施的直接结果。
稀土(资料图)
2.增长的真实原因:协议推动+企业囤货
6月的出口激增,主要源于中美5月达成的阶段性协议。协议核心是中方放宽稀土输入审批,美方恢复H20芯片对华出口。此后,中国为德国大众、法国雷诺、美国通用等车企发放临时许可,企业为规避风险集中囤货,推动出口量短期内飙升。但即便达到353吨,这一数字仍远无法满足美国军工(如F-35战机单机耗稀土417公斤)和汽车制造业的长期需求。
3.管制并未放松:有限恢复的策略调整
中国对中重稀土的严格管控仍在持续,6月的“解冻”更像是策略性微调——既缓解全球产业链短期压力,又避免全面放开供应。这种“定向放行民用、严控军用”的模式,既稳住了国际市场需求,又确保了战略资源不被滥用。
二、中美稀土博弈:谁更依赖谁?
1.中国:稀土是“工业命脉”与战略筹码
中国是全球最大稀土生产国(占全球70%贸易量),其精炼加工后的磁体材料是高端制造和国防工业的“刚需”。此前对美出口管制已让美国企业尝到苦头,这也让中国在博弈中占据主动。
芯片(资料图)
2.美国:芯片制裁效果衰减,被迫妥协
美国长期用高端芯片(如AI芯片)施压中国,但现实是,中国的芯片技术正在加速突破。英伟达CEO坦言“芯片封锁对中国用处不大”,而美国自身却因冶炼技术落后,90%的稀土加工依赖中国。此次H20芯片解禁,实则是美国在稀土问题上让步的体现。
3.双方困境:短期喘息与长期博弈
中美此次“松绑”是各取所需的折中:中国为芯片产业争取时间,美国则缓解制造业原材料短缺。但双方都清楚,这并非终点,而是漫长博弈中的短暂调整。
三、打破惯例:中国为何不再公布稀土开采配额?
1.惯例终结:从“第一季度公开”到“6月保密”
自2021年起,中国每年第一季度公布稀土开采配额,但2025年这一惯例被打破——配额推迟至6月下达,且未公开具体数字。
2.战略意图:避免价格炒作,强化资源管控
中国此举的核心目的是:
•防止国际市场炒作:避免配额数据提前泄露导致稀土价格波动。
•配合国内政策:如北方稀土7月提价,配额保密有助于稳定国内市场。
•测试对手韧性:通过保密观察美国MP材料公司等企业的应对能力。
3.配套措施:打击走私+环境税+全流程追溯
中国正构建更严密的稀土管控体系,包括打击走私、提高环境成本、实现全流程追溯,以确保资源可持续利用。
稀土(资料图)
四、未来趋势:短期波动与长期规则重构
1.短期:“囤货潮”难持续,出口或回归理性
6月出口量创16年新高(7742吨),但恐慌性采购因素不可持续。随着中国打击走私收紧,未来出口量可能逐步回落。
2.中期:美国“自建稀土链”困境
美国计划2030年实现稀土自给率20%,但受限于技术和产能,短期内难以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3.长期:从“供应争夺”到“规则制定权”
稀土博弈的终局不仅是供应量的竞争,更是规则制定权的较量。中国正通过配额保密、环境税调节等手段,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战略优势。
结语:不是和解,而是战略升级
中国6月对美稀土出口暴涨660%,本质是短期调整,而非“和解”;打破配额惯例,则是长期战略的开始。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管控,中国正以“环境成本内部化、资源价值战略化”为核心,重构全球稀土话语体系。在这场博弈中,中国已悄然落子——不是为了“卖稀土”,而是为了“定义稀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