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一个婴儿都能变成耄耋老人,可人类有些伤痕,却一直没愈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走到第八十个年头,日本在亚洲那段沉重过去,仍时时牵动着邻居们的心。五月底,日本政坛突然传来劲爆消息——石破茂在大会上直言“必须反省历史、绝不重蹈覆辙”,这在总是小心翼翼“避谈历史”的日本政要群体中,堪称一声惊雷。为什么在这个节点,石破茂罕见开诚布公?他背后是顺水推舟,还是冉冉升起的一轮新政?日本会否真正转向面对历史?中国还有必要信任这样的表态吗?
这里的分歧一目了然。石破茂这番话,一头撞进日本保守派的玻璃心。不少人不买账:觉得翻旧账只会让国民情绪内伤,让国际舞台的日本形象变成了“哭诉者”;而另一拨人则拍手叫好,认为诚实反省才是破局之道。现场的气氛一度剑拔弩张,不少观众眼神复杂,甚至有人低声埋怨“国家面子都被说掉了”。但石破茂没有点明“侵华”两个字,也没具体道歉,这让人不免怀疑是不是打了一手“留白”的牌。到底是大胆认错还是玩技巧?下面故事更精彩。
先说日本人自己的感受。有些年轻人在社交平台留言:“说得太严肃了,历史那么久远,咱们这代人没做错什么。”“但也有老一辈留言:“正视历史对得起子孙后代。”一时间,各种观点如同大风刮树,褒贬不一。
媒体也拿出了各自的说法。一些日媒认为,石破茂此举有现实意义,日本若一直被历史问题拖累,国际合作怎么谈得拢?但反对者警告,过度反省只会给邻国递刀柄,让日本在谈判桌上步步弱势。
说到这里,想必中国读者已经能感受到,这场争论,绝不仅是日本家里的家务事。历史问题从来不是纸糊的窗户,只要一捅,就跳出国家、民族、地域的框框。从中国人的角度看,无数家庭至今留有那场战争的伤痕,“你能轻描淡写,我心头的伤怎么能随便搁下?”中国网民对此也有争议。有人说:日本政要总算“开窍”了;也有网友表示:光说不练,这样的反省不值钱。
表面上看,好像日本政坛要“拨乱反正”,掀起一股自省风潮,大家可以舒口气。但事实往往比想象的复杂。以往每次日本政要稍微表态反省历史,总会有明显的反弹。
这次也一样。大会结束后,部分右翼媒体迅速发声,批评石破茂“妄自菲薄”,甚至质疑其是不是“迎合中国”“丧权辱国”。还有政客在电视上说:“日本的未来要向前看,历史伤口何必再揭?”社会上也有不少声音站出来: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没有参与那段历史,让他们背负祖辈的错,公平吗?
更让人觉得无奈的是,历史的“开诚布公”有时候只停留在纸面上。就在石破茂“承认历史”不久,保守派又打起反击牌。他们在校史教材、纪念活动等方面,一路高举“民族自信”的大旗,努力模糊那段侵略历史。日本很多学校的历史课本上,关于侵略亚洲的章节,仍然语焉不详。
与此同时,日本对邻国的态度依然显得左顾右盼。上一任首相岸田文雄就曾喊出“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把自己推上地缘政治的前台,不断参与美日军事演习,还多次参拜靖国神社。这些举动让中韩两国政府和百姓心头又气又无奈。中国的老百姓常常调侃:日本政府说归说,做归做,像个“吃饭砸锅”的小孩。
韩国方面,对日本领导人的“道歉”也始终不满意。每当日韩高层会谈,历史问题几乎就是绕不过去的话题。许多韩国人痛斥日本屡屡在关键时刻“嘴上软,行动硬”,有时甚至祭拜战犯神社引发轩然大波。日韩关系看似有合作,其实暗流涌动。
有趣的是,以往就有日本领导人真心实意“放下身段”。比如鸠山由纪夫2013年访华时,专程到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低头鞠躬道歉,此举在中国引发正反两极反应。当时不少中国网友留言,“要真心道歉,就该推动改变教科书”;也有人肯定他的勇气:“走到现场,鞠这一躬,不容易。”
但更多时候,历史问题一旦遇到政治和经济利益,便很难成为日本政坛的主旋律。石破茂的新姿态,是昙花一现,还是持久转折?现在还无法断言。
就在大家觉得这事无非又是一轮“表态秀”时,局势迎来一个大反转。6月4日,韩国大选揭晓,李在明上台,而石破茂则第一个发来贺电,公开呼吁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加强直接对话,对外放出“愿与中国、韩国共谋发展”的合作信号。
更让圈内吃瓜群众哑口无言的是,韩国的新总统此前对日本可算“强硬派”,始终揪着历史问题不放。但就在竞选期间,他突然提出“中日韩必须缓和矛盾、共同发展”。而石破茂频频伸出橄榄枝甚至表示对历史的“实际反省”,这下倒好,原本剑拔弩张的日韩关系,反而出现了突破口。
各方都没想到,这两位“看似对立”的国家领导人,竟然开始看重合作的蛋糕大过拉扯历史的“钩子”。这背后当然少不了经济的推力,日本和韩国都面临产业升级的压力,单靠一国之力“单打独斗”显然不现实。
这一轮对撞,不仅是政坛的智慧博弈,更是现实压力下的深层妥协。大家心里都明白,“不反省历史,谁还愿意在你家门口做生意?”石破茂敢于发声,韩国李在明愿意迎合。这一出出台前幕后,简直像极了两人打桥牌,原本互相警惕,现在都亮了底牌。
就在外界欢呼日韩关系、中日关系或将迎来新篇章的同时,不安因素再次出现。历史问题只是暂时按下“暂停键”,下一个危机随时出现。
日本国内保守派并未善罢甘休。很多议员与舆论领袖开始质疑政府“太过软弱”,甚至有人呼吁撤销历史相关的和解项目。反对声音仍旧有市场,许多历史遗留的权益诉讼还在日本国内法庭兜兜转转。要知道,几十年来,日本的教科书审查、靖国神社祭拜,每一次都能点燃周边国家情绪。
不光如此,国内新生代对历史的认知还不一致。互联网舆论中流传“我们不是那一代人为何要道歉?”类似声音。年轻人远离历史,长辈们又在逼着反省,两代人“隔空喊话”,各说各话,谁也说不动谁。
各方分歧因此更深。韩国总统选择妥协,民间呼声却日益激烈:“不能光靠一次‘正式表态',就抹去几十年积怨。”中国社会舆论也不乏冷眼旁观:“历史问题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说到底看行动。”各自报刊、网络上对日本政府“翻旧账、甩锅、或者真心实意”的探讨与争辩此起彼伏。
这就像一壶刚烧开的水,火稍一小,它就稍微静一静,火一大,又要冒泡了。中日韩合作的未来,眼下虽看似风平浪静,但每个人都知道,只要一事件导火索点燃,老问题可能又会死灰复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