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高官罕见摊牌,公开抱怨被中国用稀土惩罚和敲诈,这番充满不甘和愤怒的表态,恰恰撕开了西方世界一个不愿面对的现实。
德国基民盟的资深政客诺贝特·勒特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几乎是把所有不满都写在了脸上。他认为,北京方面已经强大到可以随心所欲地用经济依赖来惩罚德国,而德国对此毫无办法,只能陷入被动。
勒特根的这番话,听起来像是德国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德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过去几十年,当大众、宝马、巴斯夫等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享受着中国廉价稀土带来的巨大成本优势时,德国政府乐见其成,从未觉得这是个问题。
他们主动选择了方便和便宜,把自己的产业链深度嵌入中国。这并非被迫,而是德国企业和政府在成本核算后,做出的最有利可图的选择。现在,当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开始发生微妙变化时,他们却反过来指责对方把依赖变成了武器,这多少有点得了便宜还卖乖。
勒特根将中德的稀土博弈,与欧洲因制裁俄罗斯而导致的能源危机相提并论,这本身就是一种逻辑上的偷换。对俄能源依赖的破裂,是欧洲主动制裁引发的后果。而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比如针对镓和锗这两种关键半导体材料的措施,是在全球贸易和科技竞争框架内,基于国家安全考量的正常行为。
更有意思的是勒特根开出的药方:去风险化。他轻描淡写地表示,欧洲自己也有稀土,比如瑞典新发现的基律纳矿场,挖出来不就行了。现实远比政客的嘴皮子复杂得多。瑞典矿业公司LKAB自己都承认,从勘探到真正实现量产,至少需要10到15年。这期间要闯过环保评估、当地社区抗议和高昂的开采成本这三道大关,远水根本解不了近渴。
他还反复提及日本的成功经验,说日本把对华稀土依赖从90%降到了60%。但他刻意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日本的多元化,主要集中在稀土矿石的开采环节,比如投资澳大利亚的莱纳斯公司。可这些开采出来的矿石,绝大部分最终还是要运到中国,利用中国的技术进行复杂的分离和提纯。
全球超过90%的稀土精炼产能都集中在中国,尤其是在制造高性能磁铁所必需的重稀土领域,中国的技术优势是压倒性的。如果德国所谓的去风险,就是绕开中国的矿山,却依然离不开中国的冶炼厂,那这种安全感,不过是自欺欺人。
勒特根的愤怒,本质上是一种长期养尊处优的强者,面对权力天平变化时的不适应。过去,国际规则由西方制定和解释,他们利用经济依赖获取优势是天经地义的全球化红利。现在,当中国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开始运用自己的优势时,在他们眼里就成了经济胁迫和惩罚。
这种双重标准的心态,才是问题的核心。相互依赖本就是全球化的产物,它应该是双向的尊重和博弈,而不是单方面的予取予求。中国在稀土分离技术上长达数十年的持续投入和技术积累,才换来了今天的地位。德国政客的惊讶,恰恰说明他们长期以来对中国的技术发展和战略决心出现了严重误判。
勒特根的担忧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他提到欧洲正面临美国的高关税和中国的产业竞争的双重挤压。在这种背景下,欧洲确实有寻找自身定位的焦虑。他强调安全和独立是一种需要付费的投资,这话本身没错。
但真正的问题是,习惯了廉价商品和高福利的德国社会,是否真的准备好了为这份独立自主支付真金白银的账单?政客们可以呼吁强硬,但当汽车、手机、绿色能源设备的价格因此上涨,冲击到每个普通家庭的钱包时,民众还会支持吗?
实力决定了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决定了你对公平的定义。勒特根的抱怨,代表了旧秩序下的既得利益者,在面对一个不再被动接受规则的中国时,所感受到的阵痛。这场关于稀土的纷争迟早会过去,但全球秩序的深刻变革,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