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印签下10年防务协议,普京顿时压力山大,不到一天,俄二号人物赶赴中国
这几天的国际局势看着就让人捏一把汗。美国和印度联手搞了个10年防务协议,直接把气氛拉满,对现在跟美国关系一路下滑的俄罗斯来说,这事真是够呛。谁都能看出来,这不是啥友好信号。偏偏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俄方派出“二号人物”火速抵达中国。有种感觉,一场新的博弈正在悄然展开。
普京最近挺烦躁。自打爆发了那场著名的冲突后,以美国为首的一帮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制裁没完没了。本来大家还以为特朗普上台会给点缓和空间,两人在8月刚见过面。但风向说变就变,前阵子特朗普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彻底甩脸子,还宣布取消原定第二次特普会,说自己不想再浪费时间陪着玩。这话一出,再加上他决定对俄罗斯两家最大石油公司祭出制裁措施,可谓当头一棒。
要追溯起来,其实今年春天的时候特朗普已经放话说对普京越来越没有耐心,到七月份又抬出了百分百关税威胁。不过这些动作之前都只是嘴炮居多,现在算是正式撕破脸皮。当着北约秘书长吕特的面,他还丢下一句:“我觉得时候到了,我们等这一刻等得太久。”听起来就是铁了心要动手。
这里面的转折不止于此。“这一刻”的出现标志着政策方向拐了一道急弯,美俄短期内修复关系基本无望。从这个角度讲,对俄罗斯来说空间被一步步压缩。不仅如此,本来印度和中国这些国家一直顶住外界压力坚持与俄罗斯做生意,但现在连莫迪也开始摇摆。据圈里流传,美国总统亲口表示莫迪答应不会继续进口俄石油,不过这消息印度官方暂时没回应。如果后续美国真加码施压,那边妥协也不是没可能。
关键节点来了:前段时间印度国防部长辛格同美国国防部长敲定了那个十年的合作协议,还喊出了什么“开启新篇章”。这种高调表态,加上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印度武器采购有不少都是从俄罗斯来的,无疑是在往军事合作更深层推进。而且此前特朗普反复批评莫迪政府买俄制装备,如今有协议撑腰,美印之间搭建起新的桥梁,对老朋友——俄罗斯可一点儿不客气。
除了南亚传来的坏消息,还有中美之间刚举行完重要会晤。双方言语间透露出的善意,让局势一下子柔和不少。在这种背景之下,对于短期无法结束冲突、恢复美俄正常关系已成泡影的大环境而言,中俄稳固才成了真正需要抓牢的一根救命稻草。所以每一次中美靠近,都足以让莫斯科紧张得神经绷直。
别忘记,这轮动态里还有一个敏感线索——乌克兰问题被提到桌面讨论。对于普京团队来说,他们当然希望知道到底聊了些什么内容,因为涉及利益太大。而恰巧这次中俄总理例行会议选在这么微妙的时候召开,又正撞上下半年外交风云交错,非常耐人寻味。不难猜测,此番访华背后的考量远非简单履行惯例那么轻松,其中夹杂着很多不得不面对的新挑战、新需求。
实际情况更复杂。今年头八个月,中俄贸易额增速已经开始慢下来,所以推动边境口岸升级改造显得异常迫切。这回由米舒斯京带队主攻卡尼库尔干公路口岸项目,就是要提升两国跨境运输效率,把黑河市作为枢纽加强连接。他们用的是黑龙江自然分界线,以往主要依赖河运或者季节性浮桥,不但效率低而且规模有限,即使2022年跨境公路大桥通车,也还有许多基础设施亟待完善。因此早在七月份视察该地时,就下死命令年底必须搞定相关工程任务,看得出来他们是真的很急迫。
为什么这么重视?原因其实挺现实。一方面受持续多年欧洲制裁影响,整个外贸格局必须调整,从西移东转,与中国建立更加紧密稳定的经济链条;另一方面则因为远东地区人口少,大城市集中,小地方空旷没人气,如果长期发展滞后,将直接削弱中央控制力。所以进一步开发远东、打造新增长极,在经贸科技领域全面发力,是当前绕不开的话题,加强与中国合作成为必然选择,而强化口岸建设就是最核心的一环之一。有些细节平常容易忽略,比如运输方式如果还是像以前那样,只能靠季节变化临时拼凑,每逢雨雪或结冰就寸步难行,很明显不适合现在这样频繁、高效的大宗货物流动需求,要换挡升级才跟得上时代脚步。当然,有些观众可能觉得这些事情离生活很遥远,但其实它关乎区域经济甚至民生就业,只不过体现在新闻里比较抽象罢了。
米舒斯京此次访华,更像是一场及时雨。在国际形势波诡云谲、中欧贸易尚未完全走稳、美印突然抱团以及传统盟友逐渐疏离的大环境下,“稳定”和“默契”这两个词份量陡然增加不少。从现场动作来看,无论是推边境基建还是强调经贸互补,都说明彼此都有各自的小算盘,却也不得不同舟共济。这种情况下,没有哪个领导者敢掉以轻心,多争取一点主动权、多抢占一个窗口机会,就多一些未来发展的底牌留给自己用,并非纸面上的数字游戏那么简单。其中任何一个小插曲、哪怕只是某位官员一句顺口溜,都足以引发周围关注乃至蝴蝶效应扩散出去,这是现实政治里的常态,也是体育迷看比赛之外另一种刺激体验吧。有时候比足球赛读秒阶段还扣人心弦,你说是不是?
从整体进程来看,目前双方正在努力推进具体落地事项,比如加强交通基础设施联合投资,把原本只依赖单一模式拓展成立体化渠道,为日后的能源输送、大宗商品通关铺平道路。同时,中国东北部几个重点城市与邻近地区配套产业链整合方案,也已进入实操阶段,各类企业参与积极度比去年同期明显提升了一截。这背后的动力不用明说,全世界都盯着接下来几个月的数据表现,以及是否能借助新平台实现逆势突破。如果成功的话,会成为区域发展史上一笔浓墨重彩的新注脚。当然过程未必顺利,每项决策都会受到来自不同方向、不同行业群体反馈,有支持有质疑、有乐观有担忧,总归真实社会永远没有标准答案可以照搬复制,这也是值得观察者持续关注的重要理由之一吧——毕竟谁都喜欢看到故事最后精彩收尾,但现实更多的是反复拉锯,比电影还复杂几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