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一个中国学者,能把一场国际直播辩论,硬生生‘怼’到对方掐信号?
这事儿听着像段子,但它就这么真实地发生了。主角叫高志凯,一个如今在网上火得发烫的名字。他在国际媒体的聚光灯下,凭着一张嘴,让不少西方的专家学者集体“破防”,气得他们直跳脚,甚至在网上发问:这家伙也太狂了,到底谁能来管管他?
这个问题问得好,但要找到答案,我们不能光听他说了什么,更得看他是怎么说的,以及他“怼”的那些人,到底被戳中了什么痛点。
很多人觉得,国际辩论嘛,无非就是摆事实、讲道理,比谁的嗓门大,谁的证据多。但在高志凯这儿,这套路早就过时了。他的打法,说白了就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用你自己的逻辑,给你设一个跳不出去的坑。
就拿那场让印度人直接掐直播的名场面来说。当时,一位印度学者又在炒冷饭,把那条英国殖民者在地图上随手一划的所谓“麦克-马洪线”当成了宝贝,非要说这是中印的“神圣边界”。这玩意儿,别说咱们新中国不认,就是当年的满清政府也从没点过头,纯粹是历史留下的一笔糊涂账。
要是换了别人,估计早就掉进坑里,开始引经据典,从历史、法理上论证这条线多不靠谱。但高志凯偏不,他压根不接这茬,这叫“跳出陷阱看风景”。他慢悠悠地抛出一个问题,直接让对方的逻辑链当场崩断。他说,行啊,既然是英国人给你画的线,那你应该去找英国人要土地啊,你跟我们中国人掰扯什么劲?如果英国人在地图上随便画条线我们就得认,那这事儿就好办了。我现在也给你画一条线,就画在你们的恒河边上,这条线就叫“高志-凯线”。这块地儿我们还大方,不要,就送给隔壁的张三李四,你看你印度接不接受?
这话一出,简直是降维打击。他把对方那种“谁强谁画线,谁画就听谁”的强盗逻辑,推演到了一个连印度人自己都觉得荒谬绝伦的地步。现场的印度学者脸都绿了,话还没说完,直播信号“啪”一下就没了。这哪儿是辩论,这分明是当着全世界的面,把对方的逻辑底裤给扒了,人家脸上挂不住,只能拔电源了事。
如果说对付印度用的是“魔法打败魔法”,那他对菲律-宾,玩的更是釜底抽薪的“法理绝杀”。前阵子,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闹得欢,高志凯在节目里,不慌不忙地拿出了一份文件——1898年的《美西条约》。这份条约,可以说是菲律-宾这个现代国家立国的“准生证”,里面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菲律-宾的西部边界在东经118度线。
高志凯就拿着这份他们自己的“祖宗家法”,给他们出了道送命题。他说,你们现在天天挂在嘴边的黄岩岛、仁爱礁,可都在118度线西边,这地理常识总有吧?如果你们非说这些岛礁是你们的,那就等于公开宣布,《美西条约》是废纸一张。条约一废,你们的西部国界也就没了,那可就成了个“无界之国”。到那时,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越过118度线,一直往东走走看,看看你们的东部边界又在哪儿呢?
这一下,菲律-宾是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承认条约,就得自己打脸,放弃对南海岛礁的无理主张;否定条约,那连自己国家的合法性都得打个问号。你看,他根本不跟你争某个岛是谁的,而是直接掀了你的牌桌,让你连上桌的资格都得掂量掂量。
看到这里,你可能就明白了,高志凯的“战斗力”,绝不是靠嗓门大,而是靠脑子快,靠的是对敌人了如指掌。他这身“武艺”是怎么练成的?看看他的履历就知道了。他有两个非常关键的身份:一是曾为邓小平担任翻译,这意味着他能近距离接触和理解中国最高层的战略思维和决策逻辑;二是他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拿到了法学博士学位,这意味着他对西方那套法律体系、辩论文化和思维惯性,简直是门儿清。
这两段经历加在一起,就塑造出了一个独特的“斗士”。他既有中国人的立场和底蕴,又手握西方人最信奉的“规则”武器。他不是在胡搅蛮缠,而是在用对方最引以为傲的游戏规则,来打败对方。
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他跟美国学者金德芳(June Teufel Dreyer)那场关于台湾问题的辩论。当时,金德芳在节目里大放厥词,甚至想狡辩说美国从来没承认过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高志凯没有跟她长篇大论地讲历史,而是直接甩出了中美关系的压舱石——《三个联合公报》。他几乎是贴着脸输出,用最简单也最“冒犯”的方式问道:“你,看得懂英文吗?要是看得懂,就请去读读公报的原文,上面关于‘一个中国’的立场写得清清楚楚。”
一句话,就把一场本可能陷入无休止扯皮的复杂政治辩论,瞬间简化成了一次对对方基本阅读能力的“公开处刑”。那种羞辱感,隔着屏幕都能溢出来。美国学者当场就被噎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就是高志凯的可怕之处,他总能精准地找到对方的软肋,用最意想不到的角度,一剑封喉。
当然,高志凯一个人的爆火,背后折射的,是一个国家整体姿态的转变。曾几何时,咱们网上最流行的是“战忽局”的段子,讲究的是“韬光养晦”,凡事都得藏着掖着,不能露富。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当歼-20打开弹仓,当福建舰电磁弹射的消息传遍全球,当我们的媒体坦然地报道“东风快递,使命必达”时,那句潜台词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不装了,我摊牌了。
这种从官方到民间的自信和强硬,在2021年的中美阿拉斯加高层战略对话中达到了一个高潮。面对美方的傲慢和无理指责,杨洁篪主任掷地有声地回应:“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这句话,像一道闪电,瞬间点燃了所有中国人心中的那团火,那是一种被压抑已久的,渴望平等对话的民族情绪。
中国人民大学的王义桅教授就曾提出一个观点,说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关键的转变,那就是从被动地“适应国际规则”,转向主动地去“塑造国际议程”。而想要塑造议程,第一步,就是要把话语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如果说,杨洁篪主任的表态是官方层面的“亮剑”,那么高志凯在舆论场上的一场场雄辩,就可以看作是这种国家姿态在民间层面的一个生动呼应。他就像一个“民间先锋”,用西方人能听懂的语言和逻辑,一遍遍地告诉他们:那个只会解释、只会抗议的中国形象,已经翻篇了。现在,你们必须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用平等的姿态来跟我们对话。
一个高志凯,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在一些外国网友看来,他是咄咄逼人的“战狼”,是狂妄的代表;但在绝大多数中国网友眼中,他却是说出大家心声的“国家嘴替”,让人大快人心。这种巨大的观感反差,其实恰恰揭示了长期以来,我们在国际舆论场上所处的那种不平等和被动的地位。
过去,我们解释得太多,反击得太少;我们习惯了被误解,习惯了“有理说不清”。高志凯的出现,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划破了这层包裹着我们的憋屈的茧。他的每一个反问,每一次逻辑反杀,都精准地踩在了国人内心的“爽点”上,提供了一种久违的情绪释放。这当然有其积极意义,一个大国在崛起过程中,不能没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声音。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强对抗的风格,是否会固化外界对我们的某些负面认知,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热点观察家#这或许是现阶段我们必须面对的复杂现实。在一个充满偏见和博弈的国际环境中,如何表达自己,本身就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我们需要高志凯这样的“斗士”,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为国家利益划出清晰的红线。同时,一个成熟的大国,也需要更多能够搭建桥梁、化解分歧的沟通者。真正的强大,是工具箱里既有锋利的战斧,也有象征和平的橄榄枝,懂得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工具。
所以,到底谁能来管管高志凯?
答案其实很简单。真正能“管”住他的,从来不是什么权威或命令,而是那些坐在他对面的外国专家和媒体人。只要他们能放下那份与生俱来的傲慢,停止使用那套玩了几百年的双重标准和强盗逻辑,尝试着进行一场真正平等且互相尊重的对话。
到那时,高志凯的“火力”,自然也就不需要再开到最大了。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