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当张帅第一盘3-6输掉的时候,我差点就把遥控器砸了。
屏幕上,那个叫扎哈洛娃的俄罗斯姑娘,一米八几的大个子,年轻得能掐出水来,挥着正手跟抡大锤似的,一锤一锤砸在张帅的半场,砸得我隔着屏幕都心慌。
开局0-3,一个36岁、世界排名都快看不见(151位)的老将,对上一个比自己小十几岁、排名高了70位的猛女,这剧本,怎么看都是“机场一日游”的标准模板。
我相信那一刻,电视机前骂骂咧咧准备换台的,绝不止我一个。
弹幕里估计早就飘满了“尽力就好”、“老将不易”这种标准的安慰剂。
毕竟,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童话,竞技体育这东西更是残酷到不近人情,年龄和排名,这两座大山,能把任何传奇压得喘不过气。
可偏偏就有人不信这个邪。
让我们把镜头稍微往前倒一倒,就在不久前的美网。
那片喧嚣的蓝色硬地上,张帅首轮碰上本西奇,脆败出局。
赛后她自己都说,这把年纪还在巡回赛里挣扎,太难了。
那种疲惫感,不是演的。
就像一个内力深厚的武林宗师,功力还在,但拳脚终究是慢了半分,只能眼睁睁看着小辈们用更快的速度、更野的路子把自己挤下华山之巅。
从美网的失意,到中网首轮的绝境,这条下坠的曲线,看起来是那么的理所当然,甚至让人觉得,这或许就是宿命。
但张帅,在北京这片她称之为“家乡的硬地”上,愣是把这宿命的剧本给撕了。
或许真有主场玄学这回事。
当第一盘的颓势已经无法挽回时,镜头给到她,那眼神里没有崩溃,反而是一种近乎冷酷的平静。
我猜她在那短短几十分钟里,用她那颗装着二十多年职业生涯经验的大脑,完成了一次比超级计算机还快的战术复盘。
扎哈洛娃的锤子是够硬,但挥锤子的人,不是金刚不坏之身。
她的命门,就是那极不稳定的发球局,简直跟开盲盒一样,时而是ACE,时而就是能飞到观众席上的双误。
张帅显然是把这一点看得透透的。
于是,第二盘风云突变。
那已经不是一场网球比赛了,那简直就是一场教科书级别的“降维打击”。
张帅不再傻乎乎地等在底线,被动地去接对手的重锤。
她选择了“抢A”,接发球时整个人往前压,用更快、更平的击球线路,像打乒乓球一样,把球闪电般地怼回去。
这一下,彻底把扎哈洛娃的节奏给废了。
年轻的俄罗斯姑娘就像一个习惯了大开大合出招的拳王,突然被对手贴身缠斗,一身的蛮力瞬间没了用武之地。
她开始失误,开始急躁,心理防线一寸一寸地崩塌。
6-1!
一个能把人下巴惊掉的比分。
这一盘,张帅破掉了对手全部的发球局,直接把小姑娘打得怀疑人生。
这就是老将的可怕之处。
她们可能跑得没你快,打得没你重,但她们的脑子里,装着一本能压死人的《网球战争艺术》,总能在你以为胜券在握的时候,翻到克制你的那一页。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年轻的代价。
扎哈洛娃顺风球打得猛如虎,一旦陷入逆境,心理波动就成了她最大的敌人。
决胜盘更是把这一点暴露无遗。
战局一度胶着,甚至在盘末,张帅的发球局还意外被破,比分被追到4-4平。
那一刻,我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生怕第二盘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心理优势,瞬间化为乌有。
但张帅稳住了。
这位心脏上能跑火车的老将,在先后错失了3个赛点的情况下,依然没乱。
她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猎人,不急不躁,静静地等着猎物自己露出破绽。
最终,一次关键的破发,一次稳健的保发,6-4,比赛结束。
她赢了,在几乎所有人都以为她要输的时候,用一场荡气回肠的逆转,为中国军团拿下了本届中网的首场单打胜利。
这场胜利的回报是实实在在的。
35个积分,让她即时排名回升到142位,更重要的是,那笔35260美元,折合人民币差不多25万的奖金。
对于一个需要满世界飞、养着一个团队的职业球员来说,这不仅是荣誉,更是支撑她继续走下去的燃料。
这世界就是这么现实,情怀不能当饭吃,胜利和奖金才是硬通货。
更有意思的是,她下一轮的对手——王欣瑜。
一场“金花德比”即将上演。
这俩人,简直就是中国女网两个时代的缩影。
一个是仍在燃烧的老将传奇,一个是势头正盛的中生代力量。
她们去年在帕尔马站就有过一次交手,当时笑到最后的是更年轻的王欣瑜。
这一次,是在北京,在张帅的“福地”,在她刚刚完成了一场史诗级逆转之后。
这剧本,简直悬念拉满。
是经验再次戏耍青春,还是后浪终将前浪拍死在沙滩上?
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这场胜利对于张帅的意义,绝不仅仅是25万奖金和35个积分。
它更像一针强心剂,注入了她那颗被岁月和伤病反复打磨的心。
它告诉所有人,也告诉她自己:我,张帅,36岁,还没打算收拾行李回家。
看着她在场上挥拳庆祝的样子,你会觉得,年龄有时真的只是一个数字。
在那个瞬间,她不是一个被排名和战绩困扰的老将,而是一个纯粹的热爱着这项运动,并能从中获得巨大快乐的战士。
接下来的金花德比,无论谁输谁赢,我们都将是赢家。
这故事还没完,好戏,才刚刚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