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盛娱乐

2025 年 9 月 11 日,世界权威财经杂志,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 “中国摆脱美元,人民币崛起” 的文章。读了该文章后,给我的感觉是,人民币国际化趋势已成,正在悄然改变全球金融格局中,美元一家独大的格局。 文章指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遇到了史诗级的机遇,人民币国际化将帮助中国摆脱长期对美元的依赖。现在的问题是,这个机遇为什么出现在这个时间点?中国又做了哪些事情来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疏远美元背后的动机何在?现在又做到了什么程度,人民币国际化的远期目标是什么?

恒盛娱乐

热线电话:

恒盛娱乐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中国摆脱美元,人民币崛起大势已成

点击次数:158发布日期:2025-09-19 03:02

2025 年 9 月 11 日,世界权威财经杂志,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 “中国摆脱美元,人民币崛起” 的文章。读了该文章后,给我的感觉是,人民币国际化趋势已成,正在悄然改变全球金融格局中,美元一家独大的格局。

文章指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遇到了史诗级的机遇,人民币国际化将帮助中国摆脱长期对美元的依赖。现在的问题是,这个机遇为什么出现在这个时间点?中国又做了哪些事情来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疏远美元背后的动机何在?现在又做到了什么程度,人民币国际化的远期目标是什么?这对全球经济和我们的个人投资、生活,会带来哪些影响?

文章开始介绍了几个重要的宏观经济背景。这些宏观背景指向了一个重要的结论:美国自身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状况,这些状况在不知不觉中削弱了美元的全球货币地位。比如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比如庞大到难以为继的财政赤字,再比如特朗普总统极有可能让美联储失去独立性。这一系列的问题,让投资者对美国经济产生了动荡的担忧。

表现在数据上,美元在贸易加权汇率上,从 2025 年以来已经下跌了近 10%。这种短时间内快速下跌这么大的幅度,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最差的年份。大家要明白,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是美元违约到近乎崩溃的一次历史事件,所以现在的下跌如果得不到遏制,变成了长期趋势,那么美元完全失去世界货币地位也并非不可能。

反观人民币汇率,在中国控制资本流动的前提下,汇率反而从去年特朗普当选以来接连上涨。这种汇率的稳定再加上中国经济的体量优势,很自然转化成了外国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信心,也让那些寻找美元替代方案的国家非常感兴趣。说白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时间窗口,算是打开了。很显然,中国决策层也注意到了这个变化。

说到中国从政策层面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第一次系统性努力应该从 2008 年算起,直到 2015 年暂告一段落。这一次的努力,起因是 08 年金融危机带来的机会,当时放松了资本管制,但是最终因为 2015 年的经济问题而重新收紧了资本管制。当自由流动受到限制,则意味着那一次的人民币国际化努力告一段落。

客观地说,2015 年中美之间经历了一次金融暗战,当时决策层收紧了房地产销售政策,主动刺破了股市泡沫。目的是为了避免从 2008 年就开始在中国市场布局的数十万亿美国资金高位套现出逃,对中国形成金融收割的势头。

在中美金融暗战爆发的 2015 年,资本恐慌性出逃,每个月出逃的资本超过一千亿美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中国外汇储备从 4 万亿美元下跌到 3 万亿美元。这导致人民币大幅度贬值。为了稳住局面,官方收紧了资本管制,限制资本外逃的速度。这等于是暂时关上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大门。

这一次,相似的时间窗口再次开启,我们大概率不会再面临美国的金融攻击了。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美国想要再布局中国资本市场,对我们进行金融攻击的成本已经很高了。大家去看看 A 股涨势,再去看看房地产的现状。美国资本进来,是来给我们稳定房地产市场呢?还是给 A 股抬轿子呢?

文章分析到,本次决策层推人民币国际化的决心更强了,策略相比上一次也更加谨慎。一方面,在确保严格管制资本跨境流动,另一方面则希望人民币国际化维持得更持久。这本身看起来有点矛盾,但是却在中国决策层的推动下正在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文章从战略视角分析认为,如果全球贸易、投资更多地使用人民币,那么中国出口商品受到美元汇率波动的影响就会更小。美国最近几年,尤其是俄乌战争之后,将美元和美国金融系统的制裁武器化,对对手搞制裁的后果,让全球投资者对美元感到失望。

这意味着,哪怕人民币的跨境流动有点障碍,只要不像美元那样将其进行武器化,那么人民币国际化相比于武器化的美元而言,还是有希望的。现在看起来,管制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了,至少这种管制的背后,代表了人民币的稳定性。

市场是否这么想,人民币到底是否能够在管制跨境流动的前提下实现国际化,目前还有待观察。

先来说一下人民币和美元在贸易结算和储备货币中的市场占比:

贸易结算层面,中国 GDP 总量占全球的比例接近 20%,但是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中,人民币的占比只有 4%,美元的份额则高达 58%。数据上看,差距非常悬殊。这代表的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制造业大国地位,在进行贸易结算的时候,全球绝大多数国家还是更信任美元。

另外一个衡量国际货币地位的是某种货币在各国央行中的外汇储备占比。在这一层面,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并不被世界广泛接受,只占所有储备市场份额的 2%,比贸易结算占比更低。美元在储备货币中的占比依然是 58%,与结算货币的占比基本持平。从储备货币视角衡量,美元依然是全球金融体系的霸权货币。

之所以中国经济总量占比和货币国际化占比完全不成比例,核心的原因自然是资本管制,也就是资本不能自由进出。传统经济学认为,资本管制意味着,货币被全球广泛接受,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道理很简单,国际投资者和跨国企业需要能够相对自由地把钱投资到一个国家,并且可以相对自由地把钱转出来。资本管制意味着钱在一个经济体的进出成本比较高,甚至出现进入容易出来难的情况。虽然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铁板一块的、绝对限制资本自由流动的管制方法,但是只要是存在资本管制的地方,资金的流动成本就会变高。

不过资本管制并不能完全解释人民币的国际化就不会成功,毕竟从长期的历史视角看,就算是当年的美元、英镑,也曾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本管制。而且美国在 19 世纪末期就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了,但是美元依然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慢慢取代了英镑的全球主导地位。

因此,不能因为某种限制标准,就认为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一定无法推进。即便在资本管制之下,最近几年人民币的国际化进度依然非常快。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国际结算货币中,人民币的占比只有 4% 这一个数据,在三年前,这个数据还仅仅只是 2%。短短三年,在贸易结算货币中的份额翻了一倍,这就是一个明显加速的趋势。

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人民币的结算占比增加并不是自发完成的,而是在自发需求的基础上,中国决策层采取了很多主动措施,推动了人民币的使用。那么这些措施都包含了哪些内容呢?

首先,从中国对外贸易和鼓励境外贸易伙伴国家入手。

文章中数据显示,中国超过 30% 的贸易是用人民币结算的。2019 年的时候,这一比例还仅仅只有 14%,成长速度很快。如果把范围扩大到所有的跨境收付款的人民币结算,比例则超过 50%。

而 2010 年,第一次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努力的时候,跨境支付的比例还不足 1%。这意味着,在与中国做生意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国外客户和买家愿意接受人民币了。

在鼓励境外伙伴国家层面上,文章提到,中国监管机构要求国内大型银行,为国外伙伴国家提供的贸易融资贷款中,人民币贷款的比例不低于 40%。支撑这一比例的核心诉求,是让国外愿意持有和使用人民币。

也就是说,仅仅在贸易结算层面扩大人民币的应用场景还不够,还需让国外产生借人民币的需求。只有人民币走出去了,他们才会习惯找中国借人民币。

美国经济学家在今年五月份,总结了西方对俄罗斯制裁后人民币新增海外贷款的数据变化。简单说就是美国将美元武器化之后,中国将所有海外贷款从美元换成了人民币,不是换一点,而是全部,而在俄罗斯被西方制裁之前,这一比例只有 15%。数据上,中国银行在海外的人民币贷款存量增加了 200%,很显然,地缘政治风险影响并加速了人民币海外贷款的置换进程。

此外,货币互换协议虽然不能将其算作严格意义上的人民币国际化份额,但是却是中国决策层在积极布局的一个去美元化的工具。目前跟中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的国家已经增加到了 32 个,中国为这 32 个国家提供的人民币总额为 4.5 万亿元,大约价值 6500 亿美元。2008 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全球提供的流动性,也就是这么多钱。

为什么在美国暴力加息的这几年,世界上除了斯里兰卡和马耳他等几个小国被拉爆,几乎就连阿根廷这种负债那么严重的国家都没有被拉爆,原因恰恰在这里,人民币互换协议为那些缺少美元流动性的国家提供了美元出走后的流动性缺口。这也是为什么,外界会将中国央行,看作是美联储加息过程中,最大的受益者的原因。

需要说明的是,货币互换协议中互换的人民币,实际被动用的比例并不多。但是货币互换协议本身的象征意义和潜在功能却很重要。

协议本身意味着,跟中国进行了本币互换的国家,多了一份保障。在他们出现美元流动性危机的时候,可以从中国获得人民币资源,等于给自己的金融系统安全装上了一个备胎。用到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国家在平时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和金融借贷的时候,更有信心了。

除了以上的措施之外,中国还主导建立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英文名字 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简称 CIPS,这是一套独立于美元结算体系的金融高速公路。

目前 CIPS 是中国主导的,用来对标美国主导的 SWIFT 系统的替代系统。之前全球银行间信息传递只有一个美国的系统,中国的跨境支付系统等于是建立起了另外一条高速公路。

那么这个由中国主导的跨境支付系统,也就是 CIPS 的发展情况如何呢?文章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共有 1700 多家银行加入了 CIPS,俄乌战争之后,加入的银行数量占比超过了三分之一。

处理规模上,2024 年,共处理 175 万亿人民币的流量,折算下来,大概 24 万亿美元。虽然这个数字跟 SWIFT(一年 2000 万亿美元)的处理规模存在较大差距,但是增长速度却很快,2024 年的增速为 43%。

为支持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运转,中国共在全球 33 个离岸市场设立了人民币清算银行。2025 年,还新增了土耳其和毛里求斯的清算银行。

而且中国跟阿拉伯国家的合作计划也在提速,这样一来,就可以将 CIPS 的网络进一步向中东和北非扩展。按照现在的趋势走下去,全球布局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文章引述了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的观点认为,中国主导的 CIPS 在国际支付系统中处理的货币流量数据,可能比官方统计显示的数据更高一些,这也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在贸易结算和储备货币层面,可能都比美国掌握的数据要高一些。

在跨境支付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文章强调,要让外国人真的愿意持有人民币资产,中国最终还是要放开金融市场才行。但是放开市场与目前中国的金融管制是相矛盾的。

事实上,这确实是矛盾的,中国的决策层明白,只有吸引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的资本市场,才能真正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所以中国当下实际上已经在对管制进行放松了。比如今年,中国对外国投资者开放的金融合约数量增加了一倍以上。同时,国内投资者对海外市场的投资限制也放松了。

这种吸引外资进来、允许内资走出去的改变,有助于平衡资本的双向流动!

前面提到,全球对美元信任度下降,再加上中国股市表现不错,国外客户也比较愿意持有人民币资产,毕竟谁也不嫌赚钱多嘛。

此外,另一个大家愿意接受人民币的原因是,人民币的借贷成本正处于历史低位。中国在大环境不太好的情况下,执行的是低利率政策。现在离岸人民币的借贷利率在 2% 之下。这意味着借人民币成本非常低。

借贷成本低意味着更多人愿意来借人民币。所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发行量会大大增加。文章预估,到今年下半年,人民币债券的发行量将创下历史新高。这些债券的增加,大大促进了人民币的国际流通,因为很多外国公司也来中国发行人民币债券了。

人民币贷款的成本低,就意味着外资愿意来。性价比永远是金融市场上的不二法则。所以在中国对外资的吸引能力上,文章认为,中国不会盲目扩大人民币债券的发行,而是采取比较稳妥、风险可控的办法,先让那些跟中国比较友好的国家在中国发行债券。

比如说大家正在讨论的,俄罗斯能源巨头被批准在中国发行人民币债券。事实上,今年 7 月份,匈牙利在我国发行了 50 亿人民币的债券,这是目前单一主权国家在中国境内发行的最大规模债券。

除了俄罗斯和匈牙利,据说接下来,还会有非洲的肯尼亚,将在中国发行债券,用来替换他们欠中国的美元债务。像巴西、巴基斯坦这些国家,也都在积极筹划在中国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可能性。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在中国发行人民币债务,意味着以人民币为中心的金融朋友圈将会慢慢成型。这种朋友圈的扩容,会让全球金融格局中美元一家独大的局面被慢慢削弱。

文章最后强调,尽管目前人民币国际化有很多积极进展,外国也比较愿意接受人民币作为美元的补充,但是中国决策层对人民币国际化却不着急,或者说,决策层拥有更长远的打算。而这种长远打算,就是以慢速度换监管空间,将人民币的有序流动和有效监管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和美元的竞争中稳步前行。说白了,去美元化大势已现,就算中国不主动推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的国际化也会慢慢推进,与其这样,何不来个小火慢炖,将所有的风险全部化解呢?

小结:《经济学人》这篇文章认为,美元相对弱势的地位,叠加地缘政治冲突以及美国放弃美元的中立性、将其武器化的操作,事实上给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机会。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抓住机会,多管齐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将会变得更加容易。

无论是贸易结算、发行人民币债券还是建设跨境支付系统,都属于众多推动手段中的一种。中国虽然在主动推人民币国际化,但是手法相对保守,并不急于求成,而是先对朋友圈国家开放,然后根据效果逐步推进以实现长期目标,直到达成建立多极化货币体系的目的。

文章最后提出一种担忧,作者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牵扯到未来全球贸易的结算方式、资本的流动方向以及各国银行的储备货币选择。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同时,美元的国际地位实际上是被逐渐削弱的。那么美国在这个过程中,会不会引发更大的全球政治博弈,以延缓自己衰落的速度呢?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思考角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将你的观点留在评论区。欢迎您的阅读,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