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咱家的宝贝疙瘩,现在谁不先竖个大拇指给歼-20“威龙”?
再不济,也得提一嘴浑身挂满好东西的“炸弹卡车”歼-16。
但有那么个角色,今天再说,总有点像被塞进箱底的旧球衣,它就是苏-35。
十年前那笔20亿美金、24架苏35战斗机的单子,当时听着跟天价似的。
这买卖到底值不值?
这问题本身就有点外行,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一道数学题,这是一道夹杂着憋屈、算计和那么点“小九九”的政治题。
咱先把时间轴掰断了,直接跳到2022年,那会儿因为老巫婆窜访,家门口的气氛紧张得能拧出水来。
就在那当口,几架咱们涂装的苏-35,跟一群横行霸道的螃蟹似的,直接从台湾海峡上空碾了过去。
那动静,简直就是把扩音喇叭怼在某些人脸上,告诉他们“爷来了”。
那一瞬间,这“过气网红”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证明了自己还提得动刀。
可就是这么个狠货,当初把它请进门的时候,咱们心里那叫一个拧巴。
回到2015年,中国空军正处在一个不上不下的节骨眼。
歼-20这位“天选之子”还在试验场里蹒跚学步,浑身插满管子,每一次试飞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指望它上场救火?
别闹了。
而歼-16呢,生产线刚磨合顺溜,那产能爬坡的速度,说句不好听的,比便秘还难受。
可周边的邻居们,一个个都跟约好了似的,鸟枪换炮,F-15、F-16的最新改进型满天飞。
我们呢?
守家的主力还是歼-11那帮老哥,虽说天天精壮维护,可毕竟是几十年前的底子。
这就好比你开着一辆爆改的普桑,去跟人家正儿八经的跑车跑山路,技术再好也架不住发动机的嘶吼里透着一股心虚。
当时缺啥?
缺一个能立马到岗、拎包入住,还能把场子镇住的狠角色。
俄罗斯人把苏-35往桌上一拍,那感觉,就像是递过来一杯毒药,但它解渴。
尤其是那两台不讲理的117S发动机,赋予了这架飞机反物理定律般的机动性,什么“眼镜蛇机动”,在它面前就跟广播体操一样。
我们馋啊,馋的就是它那颗能随便折腾的“心脏”。
生意就是生意。
谈判桌上,毛熊那边的人压根不跟你谈感情,开口就是:“发动机?不单卖。要就整机端走,一口价,还得签合同保证不偷学。”
这话说得,就差指着鼻子骂我们是“学人精”了。
毕竟咱们把苏-27摸透搞出歼-11B,又把苏-33的舰载机技术给“借鉴”成了歼-15,这前科确实不太光彩。
那场谈判,与其说是军火交易,不如说是一场心理上的掰手腕。
我们嫌贵,嫌他管得宽;他那边呢,被欧美制裁得兜比脸还干净,急着等这笔钱给自家的苏-57项目续命。
最后,还是上头的大佬们看不过去了,各退一步,24架,deal。
这笔钱花出去,心里是真堵得慌,它像根刺一样扎在那儿,提醒我们,技术这玩意儿,终究得姓“自”,不能总看别人眼色行事。
飞机一到手,二话不说,直接扔到任务最重的南部战区。
这些来自西伯利亚的猛禽,很快就成了我们南海巡航的常客,给轰-6K当起了金牌保镖。
在那个最关键的过渡期,就是这24架苏-35,帮我们硬生生撑起了一片天,没让别人觉得我们家里没人。
可世事难料,谁能想到,苏-35的飞行员屁股还没坐热,我们自家的生产线跟打了鸡血似的,歼-16一架接一架地下,歼20也开始成批服役了。
苏-35的地位,一下子就从“救世主”变成了“吉祥物”。
这就好比你花大价钱买了个学区房,结果刚装修好,旁边划了片更好的,还免费。
所以,这24架苏-35的结局到底如何?
它们没有结局,因为故事还在继续。
它们依然在天上飞,在出任务。
它们更像是一批最昂贵的“教具”,用自己强悍的性能,逼着我们自己的航空工业把最后那点短板给补齐了。
那20亿美金,买来的不只是24个机体,而是为我们整个空军现代化进程,买来了最宝贵的几年时间。
你说这笔账,到底该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