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王学圻,你可能最先想到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他演的那些角色带来的冲击。比如《大明风华》里的朱棣,一出场那种帝王的威严就压得住场,好多观众说光是看他眼神就觉得“这才是皇帝该有的样子”;还有《十月围城》里的李玉堂,最后慷慨赴死那段,电影院里多少人跟着掉眼泪,后来这部戏拿了不少国际大奖,大家都觉得这奖跟他的表演分不开。
其实不光是这些,他早年在《黄土地》里演的顾青也很让人印象深。那时候第五代导演刚起来,陈凯歌找他演这个角色,他穿着粗布衣站在黄土高原上,没多少台词,可那股子沉稳劲儿就像从土地里长出来的一样。后来有人说,那部戏里的他,把“质朴”两个字演活了,这种对角色的吃透,跟现在有些年轻演员只靠表情管理演戏,真是不一样。
像这种“把角色刻进骨子里”的演员,圈里其实还有一位,就是李雪健老师。李老师演《焦裕禄》的时候,为了贴近角色,硬生生瘦了几十斤,在片场连走路姿势都模仿焦裕禄同志,最后电影里那个黝黑消瘦、满脚泥的形象,让多少人看完之后心里堵得慌。王学圻和李雪健这两位,其实有个共同点,就是对“演员”这个身份的较真——不是说台词背得溜就行,而是得让自己真的变成那个角色。不过要说区别,王学圻可能更擅长在不同类型的角色里切换,从正面人物到反派都能hold住,《天地英雄》里他演的反派,那眼神里的狠劲,让好多人看完都觉得“原来他还能这样”。
你可能不知道,他这种对自己的严格,其实从年轻时候就开始了。少年时在北京的学校鼓乐队敲鼓,六一节表演时,台下的掌声让他觉得“被注视是件幸福的事”,那时候他就隐约觉得自己可能跟舞台有缘。后来去文工团当文艺兵,扬琴、歌舞、小品样样都得学,白天训练晚上排练,忙得脚不沾地,可他自己觉得挺乐呵。这种能在忙碌里找到乐趣的劲儿,跟现在很多人一加班就抱怨比起来,确实不太一样。
不过事业上顺顺当当,感情生活却没那么如意。他和孙昌宁结婚后,因为对方常年驻外,一年也就见两三个月。刚开始还靠书信联系,时间长了,信越写越短,话也越来越少。有一年过年,王学圻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房子,年夜饭就一盘饺子,想想那种冷清,估计换谁都不好受。后来妻子回国,两人却发现陌生得像路人,争吵多了,沉默更多,最后只能走到离婚这一步。
说到离婚,好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肯定有第三者”,当时还有人传他跟年轻演员有绯闻,结果后来证明都是瞎猜。其实这种情况挺常见的,就像当年张艺谋和巩俐分开,也被传了各种版本,可事实往往没那么复杂,有时候就是两个人走着走着就岔开了路。王学圻那时候都60多了,事业正好,要说为了“找新人”离婚,其实不太说得通,更多可能还是觉得“没必要再勉强自己”吧。
离婚后的王学圻,没像大家猜的那样赶紧找个伴,反而把心思全放拍戏上了。他说演戏能让他忘记烦恼,演不同角色就像活了好几辈子。这种状态其实挺好的,不像有些长辈觉得“老了就得有人陪”,他反而把独处过成了自己的节奏。而且他对自己的要求一点没松,饮食上一个馒头都不多吃半口,怕胖了影响上镜;夏天在小区健身器械上锻炼,汗流浃背也不停。就这种自律,别说70多,好多年轻人都比不上。
现在他快80了,在抖音上开了账号分享日常,视频里看着也就60出头的样子,精神头足得很。这让我想起钟南山院士,快90了还坚持锻炼,气色比好多中年人还好。其实老人显不显老,关键不在年龄,而在有没有自己的事儿干,有没有坚持打理自己。王学圻拍戏、健身、玩新媒体,日子过得充实,自然就显得年轻。
更让人觉得欣慰的是,他儿子王大庆没受家庭变故影响,从伦敦大学毕业回国后成了知名导演,十几年前娶了模特,还有个上高中的儿子。那孩子长得跟王学圻特别像,典型的隔代遗传,王大庆一有空就带孩子去看他,祖孙三代偶尔同框的画面,看着还挺温馨。有时候家庭的影响不一定是负面的,只要一家人各自安好,就算不住在一起,感情也能好好的。
说起来,王学圻这一辈子,事业上从文艺兵到老戏骨,感情上从结婚到离婚,起起落落,但最后总能找到自己的节奏。其实人生不就是这样吗?没有谁能一路顺到底,关键是跌倒了能不能自己爬起来,然后接着往前走。他用自己的状态告诉大家,年龄只是个数字,只要心里有劲儿,日子就能过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