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建军节临近,各单位又开始张罗着慰问退役军人职工。可这份暖意融融的关怀,往往止步于退役军人本人,那些在背后默默付出的军嫂们,是否也该被看见?
记得在国企上班那会儿,每逢八一都能收到公司准备的慰问品。虽然只是价值200元的米面油,但这份心意让身为军嫂的我倍感温暖。有趣的是,自从丈夫转业后,这份"军嫂专属"的福利就消失了。这不禁让人思考:军人的荣光会随着退役而褪色,但军属的付出难道就该被遗忘?
▶慰问政策里的"温差现象"
走访多家单位后发现,退役军人待遇可谓"冰火两重天"。某央企不仅给退役军人发放千元慰问金,还组织军属参观军事博物馆;而隔壁的私企却连张慰问贺卡都懒得准备。更耐人寻味的是,同样是军嫂,在事业单位工作的能享受体检补贴,在民企上班的却连节日问候都收不到。
这种差异背后,是政策执行的"弹性空间"。《退役军人保障法》虽然白纸黑字写着要优待军属,但具体到节日慰问,全凭各单位自觉。某人社局干部私下透露:"财政宽裕时就多发点,紧张时就发个通知了事。"这种"看菜下饭"的做法,让军属权益成了空中楼阁。
▶军嫂们的"身份焦虑"
王姐的故事特别扎心。丈夫在西藏服役十年,她独自照顾瘫痪婆婆,把儿子送进重点大学。可当丈夫转业后,社区突然停发了"最美军嫂"的慰问金。"难道军嫂身份会过期吗?"她的疑问道出了这个群体的集体焦虑。
相比之下,俄罗斯的军属政策值得玩味。他们的《军人地位法》明确规定:军属在军人退役后5年内,仍可享受交通、医疗等优待。这种"政策缓冲期"的设计,既认可了军属的历史贡献,也缓解了军人家庭转型期的阵痛。
▶从"锦上添花"到"雪中送炭"
走访某退役军人事务局时,看到这样一幕:工作人员正为是否慰问困难军属争论不休。反对者说:"又不是现役家属,没必要特殊照顾。"这种论调暴露出认知偏差——军属的付出不该因军人退役就打折。
深圳有家科技公司的做法令人耳目一新。他们设立"军属关爱基金",不仅慰问现役军属,对退役满5年内的军嫂照样发放节日礼包。人事总监李道出真谛:"军嫂当年替国家承担了家庭重担,这份情谊不能人走茶凉。"
▶让尊崇落地生根的三种可能
首先可以学习浙江某地的"双清单"制度,把军属慰问纳入双拥考评,完成不单位取消评优资格。某驻军部队政委说得实在:"与其喊一百句口号,不如落实一项政策。"
其次不妨借鉴美国退伍军人协会的做法,发动超市、药店等商户加入"崇军联盟",军属凭优待证就能享受折扣。这种社会化的关怀网络,比政府大包大揽更可持续。
最重要的是建立"贡献储蓄"理念。就像北京某社区推行的"军属服务积分",当年照顾军属积累的积分,退役后可以兑换家政服务。这种双向奔赴的机制,才能让尊崇军人家庭成为社会习惯。
站在军事博物馆的英模墙前,那些泛黄的老照片里,有多少军嫂在背后撑起半边天?她们用青春谱写的奉献之歌,不该随着丈夫退役而画上休止符。当我们把慰问品递给退役军人时,别忘了给站在他身后的那位"最可爱的人"也准备一份。因为军功章的另一半,永远镌刻着军属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