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事儿是真让我有点上火,你们说,就这么一点鸡毛蒜皮的比赛数据,怎么就又开始刷屏,又是谁亏谁赚了?
我手机刚一划拉,就看到一堆说开拓者拿11号签换走那小杨,简直亏到家了,就差说亏出血了。
什么原因呢,据说那个被换走的哥们儿,在灰熊队打得那叫一个风生水起,场均十六分加,新秀榜上排第二,妥妥的未来之星。
然后呢,就因为这个,咱们的杨瀚森,现在就成了一个“不行”的标签?
我真的是想不明白,你们这些人,是怎么把一个在队里战术地位拉满、可以无限开火的后卫,跟一个还在适应NBA身体对抗、只能在球队里干蓝领活的七尺中锋,放到一起去比较的?这不就是偷换概念吗。
打个比方,这就好比你拿一个刚毕业的实习生,去跟一个经验丰富的主管比业绩,然后说实习生不行,这逻辑对劲吗?
中锋,尤其是我们这些从CBA体系里走出去的球员,哪个不是得从板凳席上熬起,从防守端一点点练起,给那些主力大腕儿们做掩护、抢篮板,干那些最脏最累的活儿?
真以为人人都是姚明啊,一出道就是状元,就能直接融入NBA体系,打出统治力?
那样的天才,那可是几十年才能出一个的,是神仙人物,咱们小杨才刚到那边,能站住脚就不错了。
还有人说,他现在唯一的价值,就是能帮球队卖点华人球衣。
这话听着确实挺刺耳的,但没办法,可能也是一部分现实。
可那又怎么样?咱们自己的人,能在那个全世界最高水平的篮球联赛里,哪怕只是挥挥毛巾,坐在替补席上,在我看来,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
那是多少篮球少年,从小到大做梦都想去的地方,连地板都摸不到呢。
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也得一步一步地走,这话老生常谈,但道理确实就是这么简单。
别把他捧得太高,好像明天就能统治联盟似的,但更不应该因为一点不如意,就直接一棍子把他打死。
我觉得,咱们就让他安安静静地,踏踏实实地在波特兰待着,先好好学学怎么成为一个合格的NBA球员。
这远比那些花里胡哨的数据和无休止的比较,要重要得多。
一个球员的成长,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当年,二零零七年,易建联被雄鹿队第六顺位选中,那会儿媒体也是各种期待,觉得他能接班姚明。
刚开始数据也还行,新秀赛季场均能拿到八点六分,五点二个篮板,但那也是在一个全新的环境里,从适应对抗到磨合战术,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
到了二零一二年伦敦奥运会,易建联在对阵西班牙那场比赛里,一个人砍了三十分十二个篮板,那真的是一个人扛着中国男篮往前走。
但那会儿,他已经从NBA回来了,经过了多年的历练。
你看,就算是易建联这样的天才,在NBA也是起起伏伏,需要时间来证明自己,来适应。
杨瀚森现在遇到的情况,跟当年多少年轻球员去闯荡NBA,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他不是那种天赋爆棚到可以颠覆联盟的人,他更多的是靠努力和适应。
就像当初姚明刚去火箭,头一年也不是马上就统治内线,也得跟奥尼尔,大梦这些前辈们一点点对抗,一点点积累经验。
我们不能要求他立马就成为一个超级巨星,那不现实。
他得先学会怎么在那里生存,怎么在那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过程,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漫长,要艰难得多。
就跟我们刚进职场,谁不是先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做起,哪里可能一步登天啊。
所以,那些天天盯着数据,张口就说亏了,闭口就说不行的人,是不是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难道真有人觉得,一个刚去NBA的新秀中锋,上来就能打出巨星数据,去跟一个在队里无限开火权的后卫相提并论?这不就是瞎起哄吗。
我们能不能,就给他多一点点时间,多一点点耐心?
声明:个人观念点,结合其他网络信息写的,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