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0秒。
从千呼万唤到板凳坐穿,杨瀚森的NBA首秀,只用了短短180秒,就完成了一次让所有中国球迷心跳骤停的过山车体验。当终场哨声响起,开拓者主场惨败森林狼,但比惨败更让人憋屈的,是属于杨瀚森的那刺眼的“3分钟”出场时间。
没了,真的就这么没了。
赛前,气氛被烘托到了顶点。当现场DJ用尽全力,用中文嘶吼出“杨——瀚——森——”的名字时,整个摩达中心山呼海啸,无数守在屏幕前的我们,也跟着热血沸腾。那一刻,我们仿佛看到了姚明、易建联的影子在他身上重叠,我们以为,一个属于中国篮球的新篇章,就要在波特兰撕开一道光。
主教练比卢普斯,也确实“懂事”。第一节还剩3分多钟,大手一挥,杨瀚森上场。历史在这一刻被书写,他成了第八位站上NBA常规赛赛场的中国人。镜头里,这个20岁的青岛大男孩,眼神里有紧张,更有藏不住的渴望。他积极地做着无球掩护,努力地在禁区里卡位,像一头刚刚闯入成年野兽领地的幼狮,笨拙而卖力地宣告着自己的存在。
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仅仅3分钟,甚至没让他的球衣被汗水完全浸湿,比卢普斯就又把他换了下去。全场,杨瀚森甚至没有正经接到过一次传球,唯一的贡献,就是几次给队友做的挡拆。他就像一个临时被拉上台的群众演员,念白还没开始,就被导演喊了“咔”。
这算什么?说好的重点培养呢?说好的球队未来呢?这就是首轮16号秀该有的待遇?
一时间,社交媒体炸了锅。“比卢普斯在搞什么?”“这是羞辱!”“把人换上去逛一圈就下来,耍猴呢?”愤怒,像决堤的洪水,瞬间淹没了所有理性的讨论。从季前赛开始,比卢普斯就在不断地给外界释放“我们会重用杨”的信号,可到了真刀真枪的常规赛,他却用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给所有人泼了一盆冷水。这种巨大的落差,比一场单纯的输球更让人意难平。
但,骂归骂,愤怒过后,我们或许该冷静下来,扒开这层“憋屈”的外壳,看看里面包裹着的,是不是另一层冰冷的现实。
我们是不是把一切想得太美好了?
首先,必须承认,杨瀚森今晚面对的是地狱难度的开局。对面站着的是谁?是戈贝尔和唐斯,全联盟最顶级的内线双塔。让一个刚刚踏上NBA赛场,对抗和比赛节奏都还停留在CBA维度的20岁新秀,直接去硬凿这堵墙,结果会是什么?大概率是几次莽撞的犯规,几次被生吞活剥的失误,然后信心全无地被换下场。
比卢普斯的这3分钟,从一个“恶人”的角度去揣测,或许不是羞辱,而是一种“保护”。他让杨瀚森上去,亲身感受了一下NBA顶级内线的压迫感,让他明白这里不是CBA,每一次呼吸都要拼尽全力。这3分钟,就像一次残酷的“压力测试”,让他知道自己与顶级水平的差距到底在哪。与其让他上去打15分钟,赔上5次犯规,交出一份尴尬的数据单,被全美媒体嘲讽为“水货”,还不如用这180秒,给他上完这堂名为“欢迎来到NBA”的新手第一课。
其次,我们必须明白教练的屁股坐在哪。比卢普斯的身份是开拓者的主教练,他的第一要务,是为球队的胜利负责,是为老板的投资负责,而不是为中国球迷的期待负责。在一场胶着的比赛里,在球队需要追分的关键节点,他凭什么要押宝在一个毫无经验的新秀身上?篮球是竞技体育,不是慈善,更不是为了国际关系服务的秀场。每一分钟的出场时间,都是靠训练场上的汗水和赛场上的表现挣来的,而不是靠选秀顺位或者国籍“要”来的。
这很残酷,但这就是职业体育的真相。我们习惯了杨瀚森在CBA的予取予求,习惯了他在国青比赛中的大杀四方,就下意识地以为他能在NBA无缝衔接。我们忘了他只是一个20岁的孩子,一个需要时间去打磨、去犯错、去成长的“半成品”。
所以,这令人窒息的3分钟,或许并非故事的结局,而仅仅是一个粗粝得让人难受的开始。它打碎了我们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为杨瀚森本人敲响了警钟:这里是NBA,天赋只是入场券,想要在这里站稳脚跟,赢得尊重,他需要付出的努力,可能要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
现在,最需要的是耐心。我们球迷需要耐心,别用舆论去“捧杀”或者“骂杀”他;杨瀚森自己更需要耐心,去适应新的环境,去打磨自己的技术,去在训练馆里把那该死的对抗和体能练上去。
路还长,别让他一个人扛。今晚的这180秒,就当是为梦想交的第一笔学费吧。虽然贵了点,但至少,让他看清了前路。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