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证指数还在四千点徘徊时,有色金属领域的上市公司却早已“身先士卒”,有70%的股价突破了历史最高纪录6124点,甚至创下新高。不过,这当中也有股价不争气的“小弟”。比如一些矿产资源股,尽管“家里有矿”,但股价却不到10块钱。从“家资千亿”的矿老板,到“日子紧巴”的矿企,这一差异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来捋一捋。
先说第一家公司,它靠着白云鄂博稀土矿这块“金字招牌”给自己撑腰。白云鄂博矿可是世界闻名的稀土资源宝库,这家公司不仅掌握了稀土资源,还搞了个“钢铁+资源”双轮驱动的模式,1750万吨钢铁年产能力不含糊,稀土钢的研发也是不走寻常路,市场认可度一路高歌猛进。照理说,这么强的资源“buff”,股价怎么都不该趴着吧?但市场似乎对它“双轮驱动”的转型前景不够信任,还在等它更硬的成绩单。
再看第二家,它的大后方是攀西的钒钛磁铁矿,这可是国内的顶级资源库。母公司承包了矿石资源,从钒铁、氧化钒到钛白粉,它家啥都做,还创新地发展了“钒钛协同+储能+高端材料”的全链条业务模式。然而,这类公司的“圆梦”周期比较长,市场短期对它的估值自然要打点折扣,毕竟大家更爱那种当下就能“兑现金”的公司。
第三家公司有点国际范儿,它和中国铁建合作,瞄准全球资源盘子,直接把触手伸到了厄瓜多尔的Collriente铜矿带。除此之外,它还在国内搞了一波资源整合,攒下了一堆“矿山好牌”,从铜到钼矿储量不俗。可惜的是,大手笔的资源整合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体现收益,短期内市场可能对这类“长跑型”选手有些提不起兴趣。
第四公司一直扎根铅锌铜等金属领域,从采矿到冶炼,一条龙产业链打得很扎实。它旗下的资源储备也不少,比如铅锌资源量达3000多万吨,金属精矿年产能在国内数得上号。可惜行业的周期性问题一摆在眼前,传统金属市场的弹性毕竟有限,资金自然更偏好那些“高科技含量”挂钩的公司。
第五家是国内铝行业的巨头,不仅坐拥国内铝土矿资源“王座”,还有海外18.1亿吨的矿藏。它还是全球最大氧化铝和高纯铝供应商,在供应链方面可谓是“一路通车”。这家公司产业链长是好事,但也意味着业务更容易碰到周期波动。市场短期对铝价和终端需求谨慎,股价自然也提不上劲。
看下来,“矿老板”们虽然家底丰厚,但要知道,资源股的估值从来不光看“有多少矿”。光是拥有资源还不够,市场更看重的是能不能快速转化成收益,以及能不能适应产业链变化。像有些公司资源再多,但要么在开采加工上没搞出什么独有优势,要么下游产品不够独特,这些都会制约股价。
其实,这事儿也像我们生活中那些拆迁户的故事。A拆迁户家里补偿款到手,一边开了商铺,一边投资有助益;B拆迁户却觉得拿着补偿款吃利息就够了,过几年再看,这二者的资产差距可就拉开了。所以矿产企业拼的既是资源,也是后续的“内功”。至于股价徘徊在低位的这些矿企,究竟只是暂时没发挥,还是“遗传基因”有短板,还得交时间来验证。
细思一下,市场信心对资源股何其重要。如果有矿就一定能发财,那为何人人都盯着资源龙头?矿“不值钱”是资源的问题,还是管理的问题,这笔账最终谁又能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