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定八字,人中龙凤。"南宋嘉定年间,杭州西湖畔醉仙楼雅阁中,太史令白游方正与众文人雅士把盏言欢。窗外桂花飘香,湖面波光潋滟。白游方忽然放下酒杯,目光越过氤氲热气,落在角落处一位默默饮酒的青年身上:"那位兄台,面相气韵不凡,额角日月分明,眉间紫气横生,可是八字中七杀偏印格局?"
众人惊诧,纷纷转头。那青年抬眼,眸中精光一闪,面色却转为凝重:"白太史何以知之?"
白游方捋须微笑:"《太乙金华宗旨》有载:'七杀乃正官之倒,刚猛果断;偏印乃正印之变,智慧深远。二者同见,如龙得云,虎添翼。'"
酒席上一位鬓发斑白的老者冷哼一声:"呵,七杀偏印?老夫见过不下十位此命格之人,有的身陷囹圄,有的郁郁而终。命理不过是术士哄人的把戏罢了!《渊海子平》云:'七杀偏印虽贵,失德则凶,有财不聚,有势难持。'"
酒肆内议论纷纷,有人附和,有人反驳。有书生高声道:"《三命通会》明明记载:'七杀得印,贵不可言',怎会有不吉之理?"
白游方轻敲桌案,室内顿时安静:"七杀偏印确实贵不凡,但能否真正显贵,却须得参悟三要诀。缺一不可,否则,反成祸患。识时务者为俊杰,知命术者方能行稳致远啊!"
贞观十二年仲春,长安城西。
紫藤萦绕的府邸庭院中,两位须发斑白的老者相对而坐。一位着朝服,气度儒雅,乃当朝谏议大夫魏征;另一位身着青布道袍,鹤发童颜,正是道门奇人孙思邈。砚台上墨香氤氲,石桌上青瓷茶盏热气袅袅。
"思邈老弟,贫道今日相邀,实有一事相求。"魏征执壶为孙思邈添茶,神情凝重。
孙思邈笑眯眯接过茶盏:"文贞公请说,何须如此郑重?"
魏征环顾四周,压低声音:"近日朝中进了两位年轻俊杰,均为七杀偏印命格。太史令言他们前途不可限量。但我观二人行事风格迥异,恐有一人会误入歧途。老弟精通《黄帝宅经》与《滴天髓》,可愿陪我观察一番?"
孙思邈捋须微笑:"七杀偏印?确是罕见。《太一金镜书》有言:'七杀偏印,权柄在握,非富即贵'。不过,此命格若用不当,反成枷锁。据《渊海子平》所载,此命格需守三要诀,方能真正显贵。"
翌日早朝,立政殿前朱漆大门敞开,群臣鱼贯而入。魏征引孙思邈立于殿侧,指向朝班中的两位年轻官员:一位名唤李玄,身量魁梧挺拔,眉宇间透着凌厉之气,站姿如松;另一位名为赵安,身材修长清瘦,目光如水,举止从容。
"二人皆是进士出身,科举名次相近。"魏征低声解释,"李玄为兵部侍郎,赵安任职民部主事。"
"他二人有何特长与缺失?"孙思邈问。
魏征叹道:"李玄决断如刀,处事雷厉风行,但性烈如火,锋芒毕露;赵安则思虑周密,长于谋划,但优柔寡断,常有犹疑。陛下正欲委以重任,我却拿不准他们孰优孰劣。"
当夜,魏征府上灯火通明,摆下家宴招待李、赵二人与孙思邈。席间,李玄频频举杯,谈笑风生;赵安则浅斟慢饮,言简意赅。
不知不觉间,话题转至命理。
"听闻二位都是七杀偏印格局?"孙思邈品茶时不经意问道。
李玄爽朗一笑,眼中精光四射:"孙真人好眼力!没错,鄙人正是此命。太史令曾断言我乃'将相之命'呢!"
赵安则谨慎地看向孙思邈:"家师确曾判断过,但也告诫学生命格虽贵,却需谨慎运用。七杀太强则乱,偏印太重则懦。"
孙思邈点头微笑:"《太乙统宗》有言:'七杀偏印虽为贵格,刚柔失度,反招灾殃'。古往今来,有此命格者能真正显贵的却是寥寥无几。"
李玄眉头微蹙:"孙真人此话何解?"
孙思邈沉吟片刻:"隋末大乱之时,有两位将领,皆为七杀偏印命格。一位唤作程咬金,一位名王伯当。《武功志》记载,程咬金以粗中有细,刚中带柔,终成开国元勋;王伯当虽勇冠三军,却刚愎自用,最终战死疆场,无人祭奠。"
"二人明明是同样的命格,为何结局天壤之别?"赵安目光如炬。
孙思邈神秘一笑:"七杀偏印者,需谨记三要诀,方能显贵不败。否则,再好的命格,也会变成催命符。"
"请真人明示!"李玄急切地问,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孙思邈却不直接回答,而是从袖中取出一张羊皮纸,徐徐展开:"不如我们来看一道军事策论。这是当年秦王征辽东时的军阵部署,诸位不妨一观。"
羊皮纸上绘有地形图:北方有高岭突起,构成天然屏障;东有湍急河流,水势汹涌;南方则是开阔平原;西侧密林环绕,伏兵之所。图上标注着敌我双方兵力部署:敌军兵分三路,有主力两万驻扎北岭,偏师五千守东河,奇兵三千藏西林。己方兵力不足一万,四面受敌。
李玄看后,双眼发亮:"此局易解!应以主力直击北岭,先声夺人。《孙子兵法》云:'先入为主,后来为客'。敌军主将必在北岭,取其首级,则三军瓦解!"
赵安则久久凝视地图,缓缓开口:"依学生拙见,应先派轻骑佯攻西林,引诱敌军主力增援,我军主力则绕道东进,断其粮道。《六韬》有言:'兵者诡道也'。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
孙思邈与魏征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宴罢,魏征留孙思邈品茗夜话:"思邈老弟,你看二人如何?"
"李玄七杀太重,赵安偏印太盛,皆未得平衡。"孙思邈微叹,轻敲茶杯,"七杀偏印的第一要诀,乃是'阴阳平衡'。《黄帝内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李玄锋芒太露,虽勇猛果断,却易伤人伤己;赵安则智慧有余,勇气不足,谋而不断,终将贻误战机。"
六月,疏勒国边境告急,突厥大军压境。朝廷紧急派李玄为行军总管,率军抵抗。不出旬月,捷报传来:李玄大败突厥军,俘获敌将三员,夺回失地百里。长安城内一片欢腾,都说李玄果然是难得的将才。
魏征却在朝会后对孙思邈忧心忡忡:"李玄虽胜,却伤亡惨重。据探子回报,他不顾大军疲惫,强行追击,以致将士半数伤亡。且他在边境大肆搜刮财物,得罪不少地方豪强。"
孙思邈摇头叹息:"《周易》云:'亢龙有悔'。七杀当头,若无偏印调和,终会自毁前程。"
果然,仅仅三个月后,便有密报递上御案:李玄在边境横征暴敛,激起民变;又因过于专断,得罪了当地豪族,多人联名上书,控告他滥杀无辜,草菅人命。虽查无实据,但太宗皇帝还是将李玄召回京城,暂时闲置。
与此同时,赵安被派往南方治水,却因过于谨慎,决策迟缓,错过了最佳时机,导致洪水泛滥,农田淹没,百姓流离失所。朝廷将他降职两级,罚俸半年。
七杀偏印命格,竟都无法施展?太宗也颇为困惑。
初冬时节,孙思邈在城南崇福寺偶遇了正在独自饮酒的李玄。昔日的意气风发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脸的憔悴与苦涩。
"李将军,别来无恙?"孙思邈拱手行礼。
李玄苦笑着邀请孙思邈同坐:"我已不是将军,只是个闲散官员罢了。"倒了一杯浊酒,他眼中满是困惑:"真人,我不明白,为何我明明打了胜仗,却落得如此下场?"
孙思邈接过酒杯,没有立即饮下:"记得那日在魏公府上,我曾说七杀偏印命格需谨记三要诀?第一要诀便是'阴阳平衡'。《黄帝阴符经》云:'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你七杀太重,偏印太轻,刚猛有余,智慧不足。虽能一时取胜,却难以持久。"
李玄若有所思,抿了一口酒:"那第二要诀又是什么?"
正在此时,寺外铃声大作,有僧人高喊:"紧急军情!突厥再次进犯,朝廷急召将领!"
李玄眼中迸发出希望的光芒:"我可以请求复职!让我再战疆场!"
孙思邈意味深长地看着他:"凭一腔孤勇就想复职?恐怕难上加难。七杀偏印的第二要诀,与你现在最需要的东西有关。"
李玄急切地问:"是什么?真人请明示!"
孙思邈目光如炬,静静观察着李玄的神情变化:"七杀主动,偏印主静。动则山摧,静则渊深。你只看到七杀带来的威猛,却忽视了偏印蕴含的深厚智慧。《易》曰:'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真正的七杀偏印格局高手,能在看似最弱时爆发出最强的力量,能在最强时懂得收敛锋芒。"
李玄皱眉思索,冬日的寒风吹过殿檐,檐角铜铃发出清脆的响声:"真人的意思是...我应该示弱进取?"
"非也。"孙思邈摇头,手指轻叩案几,"第二要诀涉及'变通'之道。《周易·系辞》曰:'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世间万物,刚极则折,柔极则断。七杀偏印格局最大的奥秘,在于如何在刚猛与柔顺之间自如转换,收放自如。当前的你,困于性格桎梏,被七杀之气所困,岂能真正发挥命格潜能?"
李玄目光复杂,欲言又止:"那我该如何破局?"
"观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孙思邈语重心长地说,"七杀偏印的第二要诀,是'知己知彼'。《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你只发挥了七杀的威猛,却忽视了偏印蕴含的智慧。真正的强者,明晓何时进退,何时刚柔。"
李玄恍然大悟:"真人是说,我之前太过刚猛,不懂变通?不明察形势?"
"《命理探源》有云:'七杀性刚,偏印性柔。刚能决断,柔能包容。刚能破敌,柔能聚人'。"孙思邈点头,"你前番用兵,只知一味进攻,不知敌情民意。不了解当地风俗人情,更不明白朝廷用人之道。虽一时得胜,终究难成大器。"
李玄陷入沉思,殿外梵音袅袅,禅念悠长。半晌,他抬头,目光已变得坚定而沉静:"真人教诲,如醍醐灌顶。我明白了。"
孙思邈欣慰一笑:"你已悟出关窍。七杀偏印的第二要诀'知己知彼',使你能明察时局,知晓进退。第一要诀'阴阳平衡'让你不偏不倚,而第二要诀则让你明辨是非,洞察先机。"
在孙思邈的指点下,李玄开始潜心研习兵法典籍,不仅有《孙子兵法》、《六韬》、《三略》等军事著作,还涉猎了《易经》、《道德经》、《史记》等经史子集。他明白了仅靠个人武勇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晓天时地利人和。
三个月后,突厥再次大举进犯,情势危急。朝廷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将领,太宗无奈之下,决定召见李玄,询问其对边境形势的看法。
出乎众人意料,李玄不再是当初那个锋芒毕露的莽将。他向太宗呈上一份详尽的战略分析,不仅考虑了军事层面,还兼顾了民生、民族关系等诸多方面。他的分析深入透彻,见解独到,太宗听后连连点头,当即决定给他一次机会,任命他为副将。
赴任前,李玄向孙思邈辞行。孙思邈赠他一卷手书:《太乙金镜》残篇,上记七杀偏印要诀:"七杀主权,偏印主智,权智相济,方成大器。"
此次出征,李玄完全改变了策略。他先深入了解当地情况,与各族首领建立联系,广泛收集情报。在战术上,他不再一味莽撞,而是灵活应变,因地制宜。他善用偏印之智,先以计谋迷惑敌军,再以七杀之威一举制胜。经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战役,李玄不仅打败了敌军,还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拥戴。
战后,李玄被封为右卫将军,威名远播。然而,随着地位的提升,权力的增长,他开始有些飘飘然。他逐渐喜欢上了这种备受尊崇的感觉,甚至暗中结交权贵,谋求更高的地位。
一年后的春日朝会上,李玄在宫中偶遇赵安。令人惊讶的是,昔日优柔寡断的赵安如今已是一副稳重干练的模样,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两人相谈甚欢,却在议及治国理念时起了争执。
李玄傲然道:"我已掌握了七杀偏印的两大要诀,战无不胜。若陛下肯再给我重兵,必定能开疆拓土,为大唐立下不世之功!"
赵安却微微摇头:"将军恐有误解。七杀偏印命格,并非为个人功业,而是为国为民。家师常言:'命不在高,而在于正'。"
两人言语不合,各自离去。数日后,孙思邈找到李玄,面色凝重:"老夫观你近日言行,恐有入歧途之险。"
李玄不解:"我已掌握了'阴阳平衡'和'知己知彼'两大要诀,何来危险?"
孙思邈叹息道:"七杀偏印命格的第三要诀,乃是'无我利他'。无我,方能见真我;利他,方能成己任。《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你虽有将才,却未能真正体察百姓疾苦,一心只为个人功名,岂是大唐栋梁之选?"
"何谓'无我利他'?"李玄困惑不解。
"七杀为自我,偏印为智慧。过度的自我会遮蔽智慧,过度的功名会迷失本心。"孙思邈解释道,"《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七杀代表天之刚健,偏印象征地之包容。唯有刚健而又包容,方能成就不凡。"
李玄若有所思:"我明白了。我之前虽学会了平衡七杀和偏印,也掌握了知己知彼的谋略,但内心却仍以自我为中心,为的是个人功名利禄,而非天下苍生。"
《庄子·大宗师》有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七杀偏印命格者若能超越个人得失,方能成就真正的贵不凡。
从此以后,李玄彻底改变了心态。他不再追逐个人功名,而是专注于为国为民。他多次请缨前往最艰苦的边疆,解决各族冲突,改善民生。他甚至将自己的俸禄拿出大半,赈济灾民,修建学堂。
赵安也在孙思邈的指导下,逐渐掌握了这三要诀。他学会了在决策时果断,在思考时周全,最重要的是,始终心系百姓福祉。后来,他成为了一位名留青史的贤相。
贞观二十年冬,太宗宴请群臣,特意召见孙思邈。席间,太宗问道:"朕也听闻自己命中有七杀偏印,为何还需要这三要诀?"
孙思邈答道:"七杀偏印命格确实贵不凡,但若不能参悟这三要诀,再好的命格也会成为枷锁。第一要诀'阴阳平衡',教我们刚柔并济;第二要诀'知己知彼',指导我们明察秋毫;第三要诀'无我利他',引领我们超凡入圣。"
太宗深以为然:"难怪有人说,七杀偏印命格有人飞黄腾达,有人却一生坎坷。原来差别就在这三要诀!"
孙思邈微笑:"正是。命格如舟,要诀如帆,人心如舵。有了好舟,还需好帆好舵,方能扬帆远航。"
晚年,李玄在边疆建立了卓越的功勋,被誉为"安边守国第一功臣"。赵安则因治国有方,被后世称为"贤相典范"。他们都成为了七杀偏印命格的成功范例,被后世命理学家广泛研究。
《太乙玄机》有云:"命者,理也;运者,势也;理得其势,则为贵;势失其理,则为贱。"七杀偏印命格固然尊贵,但若不能参悟这三要诀,终将平庸一生。
"阴阳平衡"让我们不偏不倚,刚柔并济;"知己知彼"教我们明察局势,灵活应变;"无我利他"引导我们超越自我,成就大业。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正如《周易参同契》所言:"阴阳相济,刚柔相推,变化相感,以相互为用,是谓八卦。"七杀偏印命格者若能悟透这三要诀,便能真正显贵不凡,赢得万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