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变强的最快方式:戒断多巴胺

前几天,在抖音刷到一个观点,很有意思。

评论区里,大家各执一词,有人赞同,有人反对。
但大家要么道听途说,要么凭空臆测,都拿不出什么有力的证据。
本着严谨的态度,我查阅了关于“多巴胺”的相关资料,得出了一些结论。
生物学博士尹烨曾发表观点:
多巴胺是一种刺激,需要通过不断的诱导来产生,但是累积到一定的量却会使人中毒。
《贪婪的多巴胺》中的解释更专业,书中说:
“多巴胺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控制着我们的欲望、冲动力,想象力及创造力,对个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各方资料都显示,多巴胺式的快乐对孩子是弊多于利的。
一些家中有初中生、高中生的父母,更是发现:
“因为多巴胺,我们的孩子变得越来越‘笨’。”
一个孩子如果想变强,最快方式就是戒断多巴胺。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要给孩子多巴胺戒断?
先给大家分享一个亲戚家孩子的故事。
去年在表哥家吃饭,表哥那上初一的儿子正好放寒假。
在我记忆里,这个孩子成绩不错,每次去他家都在写作业,生活和学习很少让他父母操心。
去的时候,刚好是年关,表哥一家有不少事要忙,对孩子的管教就松散了起来。
再加上,亲戚们送的年礼里有一个给孩子的学习平板,孩子就偷偷拿了出来,津津有味地刷起了短视频。
那一个下午,几个孩子一直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头挨头地挤在小小的屏幕前。
粗粗算了下,大概刷了70多个视频,直到开始吃晚饭,几个孩子也没有停下来,而是推三阻四地说:
“再玩一会,再玩一会!”
后来,表哥生气地想去教训孩子,他们才依依不舍地把平板放下。

过年后,表哥夫妻俩人要去外地工作,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结果几个月,孩子就染上了手机瘾,嚷嚷着不去上学。
你看,这就是多巴胺的危害,即让人上瘾。
而这类似的多巴胺,何止是短视频。
层出不穷的游戏,脑洞大开的网文,甜腻高热量的食物……
一个接一个,平台根据算法推送到孩子面前。
让孩子从适应到喜爱,再逐渐上瘾的过程,一步步让大脑对这种“即时满足”产生依赖。
而这种依赖性,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曾看过美国心理学家奥尔兹做过的一项“小白鼠实验”。
实验中,他将电极植入小白鼠大脑中的“快感中心”,同时另一边将电机与踏板相连。
只要小白鼠按压踏板,电流就可以迅速刺激“快感中心”。
奥尔兹发现:小白鼠沉迷于按压踏板带来的快感,可以不吃不喝1小时,疯狂按压7000多次。

同理,短视频、游戏、网文、高热量食物,这些东西也会让孩子产生快感。
吃高糖食物、刷短视频、打游戏等,大脑也会分泌多巴胺,让身体感受到愉悦。
然而,或许大家不知道。
这种多巴胺的分泌,来去匆匆。
一般会在“刺激”结束后迅速降低,人也会快速陷入空虚和焦虑,感到无聊,甚至抑郁。
与此同时,孩子的快乐阈值也会随着“多巴胺”的影响越来越高,让他们对平常的事(学习、社交)感到厌烦。
若想要维持平衡,多数的孩子会控制不住自己,继续施加更多“多巴胺”,继续刺激大脑。
最终,孩子变成“多巴胺”的奴隶,再也提不起对周遭任何事情的兴趣。

回想一下,你们是否见过这样的孩子:
写作业只能坚持几分钟,就开始注意力涣散,被窗外的动静或各种声音吸引;
在玩耍时可能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或者性格孤僻,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
变得冷漠、懒散,不愿意参与各种活动,包括学习、运动和社交等,精神状态萎靡。
而造成这些结果,最直接的原因是:
低级多巴胺。

一位快退休的老教师曾对我说:
“现在的学生,一届比一届差。”
我很好奇,问其原因。
他解释道:
20年前的孩子,上课会主动回答问题,下课后也会互相聊天,说话做事都很积极健谈;
如今的孩子,上课基本上在打瞌睡,下课后偷摸玩手机、看小说、吃零食,看起来十分木讷寡言。
而发现这一规律的,不只是他。
西雅图儿童行为学家迪米特里·克里斯塔基斯做过一项“脑”研究:
健康的大脑纹路清晰,光滑饱满;
而那些沉迷低级多巴胺上瘾的大脑,萎缩严重,其结构就和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患者大脑一样。

在感官、反应能力、注意力等方面都大大退化。
不仅如此,就在前两天,顶尖期刊《Nature》发表了一项关于糖对孩子的影响的研究。

研究的第一作者Zhaoquan Wang博士说:
“这些发现解释了流行病学观察:孕期或儿童期高果糖摄入与青少年焦虑症发病率增加显著相关。”
在之前的一项澳大利亚研究项目中,也有类似的结论。
科学家抽取了4,245名8~15岁的青少年饮食情况,并分析他们做题时的反应。
结果是,经常食用含高糖饮料的孩子的听、说、读、写能力和数学成绩都较差。
看到这,相信你也发现了低级多巴胺的坏处。
它看似可以让孩子获得快乐,却在一点点破坏孩子注意力,专注力。
长此以往,孩子想要变得优秀便成了奢侈品。
长期沉迷于多巴胺快乐,迟早有一天,孩子会被多巴胺压垮,健康、学习、生活都很难进步。

曾听过一个教育专家说:
在所有儿童的教育问题中,他最担心的,就是孩子沉迷于多巴胺快乐。
为什么?
因为其他教育问题,表现一般都很明显。
只有上瘾性行为,一个不小心,就让孩子变胖、变丑、学习变差。
明明孩子已经在走下坡路了,父母却还不自知。
这时候,就需要父母足够细致,能够观察出孩子退步的原因,及时进行戒断多巴胺,恢复能量。
3点建议,分享给大家:

第一、断:切断多巴胺源头
想要孩子变得优秀,父母真的不能图省事。
家庭生活,是孩子接触社会的第一所学校,父母要以身作则——
自己少接触多巴胺。
就像才女武亦姝的爸爸,每天下班回家后就关机,陪女儿读书背诗。
一个大V也曾说:
“我家里几乎不吃高糖的食物,孩子6岁了,饮食习惯比较健康,很少想吃垃圾食品和零食。”
所以,聪明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帮助孩子——
切断多巴胺的源头。
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减少在家里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等。
多用阅读、运动,听书等活动,代替刷视频、玩游戏、看剧等行为,做好孩子的榜样。

第二、离:带孩子夺回线下生活
之前在网络上听到一种声音:
你看,有的孩子就不玩手机,很自律。
其实,这多半是父母的功劳。
很多孩子被低级多巴胺裹挟,不是因为爱玩,而是因为没有其他的娱乐方式。
所以,戒断多巴胺的第二个方式,就是带孩子夺回线下生活。
具体怎么做呢?
比如周末或者假期,带孩子去附近跑跑步,和三五好友野餐,或是进行户外活动,在线下交友。
也可以去街头巷尾走一走,带孩子闻一闻人间烟火的味道,体验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
却能帮孩子快速从虚拟的网络世界回归,缓解戒断带来的烦躁和焦虑。
同时,经常品尝不同美食,能够丰富孩子味蕾,让孩子减少对高糖食物的依赖。

第三、舍:用大的目标替代小的欲望
心理学上有一个关于多巴胺控制回路的说法。
意思是说,人不能通过理性压制情绪,却能用情绪战胜情绪。
假如孩子已经沉迷于多巴胺的快乐,强行戒断只会适得其反。
正确的方法,是用更大的目标代替孩子小小的欲望。
举个例子:比如孩子特别想要玩手机,是一种情绪。
但你告诉他,如果下次考试能进步10名,就能实现一个愿望,这也是一种情绪。
相比较之下,后一种情绪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快乐,那么孩子就会愿意放下手机,投入到学习中。
所以,父母可以把孩子的欲望进行切割,找到一个更大的目标进行替代。
然后,逐步分解孩子的欲望。
用正能量的上瘾行为,对抗负能量的上瘾欲望。
在习惯中,一点点把孩子变得更好、更优秀。

朗达·拜恩曾提出过一个“吸引力法则”。
即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有自己的运行规律,这种规律,都受到能量的牵引。
人亦如此。
如果孩子经常接触那些低级的多巴胺行为,会让孩子暴躁、低迷,接触到的人和事,也会变差;
如果孩子积极阳光,多做正能量的事,不仅他会成为阳光满满的人,人生也会越来越精彩。
点个,与所有父母共勉,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在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顺。
作者 | CC
主播 | 安东尼,朝鲜冷面下藏着一颗韩国烧烤的心。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http://50061.net/yiangtiyujieshao/1689.html